• [单选题]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收缩可见于()
  • 正确答案 :B
  • 缺血缺氧期

  • 解析:休克缺血缺氧期毛细血管括约肌可持续收缩,淤血性缺氧期和休克难治期由于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堆积以及内毒素等物质增多等原因,均导致血管扩张。

  • [单选题]缺氧状态下糖的代谢为()
  • 正确答案 :B
  • 糖酵解途径为主

  • 解析:缺氧状态下,葡萄糖以无氧酵解途径氧化,产生热量下降,氧化速率下降。

  • [单选题]下列有关免疫调控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E
  • 合并全身炎症反应者也可以使用促炎物质

  • 解析:对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者,应避免使用促炎物质,而应该使用能逆转淋巴细胞功能和树突状细胞凋亡,促进其功能恢复的药物。

  • [单选题]关于输血速度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正确答案 :A
  • 成年人一般为每分钟2~5ml

  • 解析:输血速度的确认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不同血液成分、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有着不同要求,但都应遵循先慢后快原则,边输边观察。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应控制在5~10ml/分钟,急救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分钟,不论什么情况,年老体弱、婴幼儿输血速度宜慢(心脏病患者宜每分钟1ml、小儿每分钟约10滴),不论什么情况,每一单位的血必须在4小时内输完。成年人一般为每分钟2~5ml不正确,故上述选项中正确答案为A。

  • [单选题]病原体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称为()
  • 正确答案 :B
  • 耐药性

  • 解析: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病毒等)对药物敏感性(或反应性)降低的现象。一些病原体在多次或长期与抗病原体的药物接触后产生耐药性,致使抗病原体药物的疗效下降,甚至完全失效。耐受性是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按其性质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之分。前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长期保留,后者往往是连续多次用药后才发生的,增加剂量后可能达到原有的效应;停药一段时间后,其耐受性可以逐渐消失,重新恢复到原有的对药物反应水平。

  • [单选题]药物首过消除主要发生于()
  • 正确答案 :D
  • 口服给药

  • 解析:口服给药在肝有首关效应,其余给药方式均直接入血液循环。

  • [单选题]下列关于药动学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
  • 正确答案 :E
  • 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

  • 解析: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科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

  • [单选题]脓毒症休克()
  • 正确答案 :E
  • 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并出现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表现

  • 解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指的是感染或非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包括体温、血白细胞计数、呼吸频率与心率(或脉率),故第1题的答案为A;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指的是感染或非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和感染易感性增加的内源性抗炎反应,故第2题的答案为C: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指的是感染或非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同时存在的病理生理状态,故第3题的答案为B;脓毒症休克指的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并出现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表现,故第4题的答案为E;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的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伴出现序惯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急性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故第5题的答案为D。

  • [单选题]从功能上说,微静脉属于()
  • 正确答案 :E
  •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 解析:1.真毛细血管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通透性大,是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称交换血管。2.微静脉因管径细,对血流产生一定的阻力,它们的舒缩活动可影响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故称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3.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阻力血管,参与调整全身血压和血液分配。

  • [单选题]继发性尿崩最常见病因是()
  • 正确答案 :E
  • 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肿瘤

  • 解析:1.垂体ACTH分泌亢进是Cushing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2.约80%SIADH由肺燕麦细胞癌所引起。3.50%患者为下丘脑-神经垂体部位肿瘤所引起。4.肾上腺结核为本病常见原因,系血行播散所致。5.垂体瘤为成年人腺垂体功能减退最常见原因。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必典考试
    推荐科目: 肺动脉高压题库 重症哮喘题库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心肌梗死题库 感染与抗菌药物题库 创伤题库 心律失常题库 重症医学基本概念及理论题库 儿科常见重症的处理题库 肠功能衰竭题库 出血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