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下列关于劳逸损伤与疾病发生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单选题]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单选题]下列关于津枯血燥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痰瘀阻津
[单选题]与肾关系最密切的一组是()
骨、发、齿、耳
解析: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注意"毛"是属于肺的,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而"发"属于肾,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选项B中的"皮"是属于肺的,选项D中的"毛"也是属于肺的,所以可以排除。这种题目,需要答题时仔细分辨,内容还是基础概念,难度不高,但容易混淆出错。
[单选题]与气机调节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肺与肝
解析: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的关系,实际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上。常见心脾两虚证;心与肝:主要表现在心行血,肝藏血上,常见心肝血虚证;心与肾:主要表现在心火应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为水火既济,否则为心肾不交。2.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津液的运行方面,肺司呼吸,肝主疏泄,肺降而肝升,是全身气机调畅的重要环节。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清气依靠肺的呼吸和肾的纳气吸入体内,参与气的生成,成为生成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故肺、脾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肺与肝:主要在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常见木火刑金;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方面。3.肝与脾:首先表现在肝的疏泻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相互影响;其次在于肝藏血和脾统血对血液的生成、运行的影响上,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肝与肾:甲乙属木,甲为阳木,在脏腑为胆;乙为阴木,在脏腑为肝。壬癸属水,水能生木,壬为阳,癸为阴,分别对应膀胱和肾。"乙癸同源"即是用天干来说明肝肾的关系。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之间能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表现为女子月经紊乱,男子泄精的异常。4.脾与肾:先天后天的关系,脾阳根于肾阳,先天之精需后天之精的营养。《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起着胃的关闸作用。水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肺,肺气肃降,水饮下流归于肾,从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单选题]《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
怒
解析:1.血的概念: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在脉中运行,有营养和濡润作用。2.血的生成:由营气和津液构成,《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血生成还要通过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及心肺的作用。3.血的功能:具有营养和滋养全身的作用,是机体精神意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4.血的运行:心、肺、脉构成了血液的循环系统,其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平衡。与心肺肝脾、脉道的通利,及血寒、血热等有关。
[单选题]“久卧伤气”的病因为()
过劳
解析:1.痰: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所伤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多为热灼成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可形成多种病症如痰停于心则心悸,停于肺则咳喘吐痰,停于咽则咽中如有炙脔,为梅核气,停于胃则呕吐痰涎,停于头则清窍被蒙导致眩晕,此即无痰不作眩。2.饮: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所伤,肺脾肾及三焦气化功能失调,多属寒邪。饮留胃肠为痰饮;泛滥肌肤为溢饮;支撑胸肺为支饮;饮流胸胁为悬饮。饮多停于局部。3.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于客于血脉,使经脉收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形成瘀血。瘀血失去正常的濡润作用,又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造成出血、癥积、疼痛。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临床表现为刺痛、固定、拒按、夜甚;肿块,肌表可见青紫肿胀,体内有块不移;出血,血色紫暗,有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紫暗等。4.疠气的致病特点: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避免过度安闲,不劳动及运动使人乏力。瘀血、痰饮是病理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全身或局部气血的运行造成病变。
[单选题]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解析:1.内生"五邪":风气内动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又称肝风内动;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湿浊内生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津伤化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孔窍失去濡润,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火热内生指由于阳热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病邪的郁滞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2.肝风四证:肝阳化风指因多种原因使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化风;热极生风多由高热至极,热灼津液、营血,筋脉失濡,阳热亢盛而化风;阴虚风动多由热病或久病耗伤阴液,筋脉失于濡养,则变生内风;血虚生风多由血化生不足、失血、耗血,使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血不荣络而化风。
[单选题]真热假寒适用的法则是()
从治法
解析:治则:正治称逆治法,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傈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治病求本指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正气是本;旧病是本;病因是本;缓则治本;治标:邪气是标;新病是标;症状是标;急则治标(如中满,小大不利),标本并重则标本兼治;扶正:扶助正气,多用补虚的方法;祛邪:驱除邪气,多用泻实的方法;调整阴阳: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三因治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确定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