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材料: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人奋进的话,可是,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的,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的意义。在一次聚会上,那些堪称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企业家约翰·艾顿。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了舅舅家,舅妈更是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搭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这些?"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不再受苦。这时,别人听着你的苦难,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能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不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否则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吧。"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摘编自《课外阅读》2007.9)
问题:
(1)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2)每个人都有表达、申诉的权利,可是艾顿却说"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谈谈你的理解。(10分)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哪位文学家的主要思想?( )
林语堂
解析: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散文主张是消极性与积极性同时存在的。这种主张虽然也时时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但存在消闲自娱,躲进“象牙之塔”,咀嚼闲适趣味的倾向,客观上有对现状消极逃避的不良后果。这是它消极的一面。这种主张在林语堂运用到个人实际创作后,虽然作品内容流于抽烟、西装、牙刷、吃穿坐用之类琐事,但文笔的优美清新却能使人在清淡闲聊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他追慕自然平淡,矢志本色,力戒虚饰浮泛,在淳古淡泊中显出朴素纯真,这对当时风行的浮躁文风是起了一定矫正作用的,而且作品幽默中不乏人生哲理的透视,淡远飘逸中自有一种风韵,一种情趣,一种自由自在的人格与个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故选择C。
[单选题]新建工作簿的快捷键是( )。
CtrI+N
解析:新建工作簿的快捷键是CtrI+N。故选择B。A、C、D选项,没有特殊功能。
[单选题]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领会知识
解析:教学过程阶段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而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故选择A。
[单选题]学生听课时突然教室外一声巨响,学生对该响声的反应属于( )。
无意注意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学生听到的巨响不需要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所以正确答案B。
[单选题]"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 )。
注意
解析: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注意,如果对事物不加注意,就会产生"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的现象。
[单选题]日常生活中,学会骑自行车会对学习骑三轮车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迁移现象称为( )。
负迁移
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据此可知题干所述迁移现象为负迁移。
[单选题]对学习过程中制订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
元认知策略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单选题]教师的认知行为调适方法不包括( )。
自我刺激训练
解析:认知行为调适方法包括:自我指导训练、问题解决训练、自我监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