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教育内容
题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客体是( )。
解析: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客体与主体的概念是相对的。例如,教育者的作用对象是受教育者,这时受教育者就是客体;而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作用对象是学习内容,这时受教育者就变成了主体,学习内容就成了客体。故选择D。A项,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B项,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C项,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是教师行使权利的表现,故本题选A。
[单选题]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赛尔首次将成熟概念移用到教育研究之中。他认为,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必要超前加以训练。这一结论来自他曾做过著名的( )。
爬楼梯实验
解析:格赛尔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成熟机制的作用。黑猩猩实验的操作者是苛勒,并由此提出了顿悟说。
[单选题]"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
教育
解析:原文出自《荀子·劝学》。大意为:干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然而,他们长大后习性却不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使他们这样的。
[单选题]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解析: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注重个人价值,要培养"自然人",社会本位论注重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单选题]某老师说"我喜欢张华同学发言前先举手""刘文丽同学作业完成得很认真"等,体现了课堂强化的( )。
局部强化
解析:局部强化是指只强化我们认可的那部分行为以及相应的欲望,激励学生继续完全实现理想的行为和欲望。
[单选题]儿童在10岁以后,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不只依据社会规则和对权威的遵从,开始受自己主观情感的判断标准支配。这说明儿童这个时期的道德判断特点是( )。
自律
解析: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单选题]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
道德意志
解析: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意志行动过程包括,头脑中产生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预测各种行动方案的结果;衡量行动后的利弊得失;按自己的决定行动;现实生活中结果的出现;接受行为结果的反馈:反馈影响心理结构。故选择C。A项,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抉择。B项,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D项,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单选题]中学生熊某曾经偷拿过同学的财物,班主任总是以此为由,不让他参加班级活动,该班主任的做法( )。
不正确,不得歧视犯错误学生
解析:熊某曾经是有偷窃的不良行为,但作为老师,对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本题中,班主任不让他参加班级活动就是歧视犯错误的学生。故本题选B。
[单选题]下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中,位于山西省的是( )。
云冈石窟
解析: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和江西省交界处,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