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甲是北京人、学外语

题目:甲.乙、丙分别是北京、上海。重庆人,分别学习金融、法律、外语。已知:①乙是重庆人,②学外语的是北京人,③学金融的不是上海人,④甲不学金融,丙不学外语。下列推断完全正确的是( )。

解析:根据①和②可知乙不学外语,根据④可知,甲学外语,又根据②可知,甲是北京人,故选择B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始建于( )。
  • 解析:科举制最早源于隋朝,唐朝改进科举,延续至清末。故选择A。补充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夏商周时期:世袭制一一天子、贵族的地位和官位,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秦国一西汉初年:军功授爵一一凡是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皆可以封官受爵。秦民爵分二十级,斩一首爵升一级,故称头颅为"首级"。汉代:察举、征辟制一一有地方官推荐,或中央选拔人才,人才主要是举孝廉(孝顺清廉)或秀才(才学出众,容貌甚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一一中正官负责选拔人才,将人才分成九品,不同品级的人才,任用为不同等级的官员。隋唐至清末:科举制一一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人才选拔的效率,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国家的稳定。

  • [多选题]材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文体不限,不少于1000字。
  • 解析:【解析】写作思路:   (1)题目立意较为简单,主题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因为材料中所说的苏霍姆林斯基、马克思和高尔基的话语内容都在说"爱"这个主题,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特指老师对学生的爱。   (2)可以写议论文,从师爱的重要意义或师爱的表现形式等角度去写,通过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事例或者历史上教师关爱学生的小故事来说明师爱的重要与伟大。可进行多种选择,没有固定的套路。   (3)扩充稳重的论据方面较难把握,建议可以搜集相应论据。   (4)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就比较多了,类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都可以用在作文中进行写作。   (一)评分标准:   一等(50-38)紧密围绕教育背景、教师身份写作,立意切合"教师爱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等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结构严谨、文体明确、语言优美、引经据典、字体优美;(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素养,结合教育场景、学生心理,站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维度书写)   二等(37-25)站在教师立场思考主题,中心符合"对学生关心照顾""学生需要教师的关爱"等角度,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文体突出,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符合教师的职业素养,稍微联系理论和现实)   三等(24-12)中心基本符合题意、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文体基本符合、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潦草:   四等(11-0)"三观"观念错误,中心偏离题意、不明或立意不当、内容空洞、文体不明、矫揉造作、结构混乱、语病多、字迹难辨。(不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基本写作能力欠缺)   (二)写作硬性扣分项目:写作与文章相关的硬伤主要集中在内容残缺和语言表达基本功上,主要几大硬性扣分项目有:标题:不写,扣5分;文章结尾:不写,字数多于600字,扣10分;少于600字,残文11分以下;语句错误:2个扣1分,5个扣3分,多余5个,字句错误降等,降12分。

  • [单选题]《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那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
  • 循序渐进原则

  • 解析: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食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这些要求和主张反映了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故选择D。A选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出自<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选项,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C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 [单选题]小宇同学解题时能够做到"一题多解",这说明他的( )能力强。
  • 发散思维

  • 解析: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 [单选题]体操课上.老师要求每位同学自行编排出一套新的体操动作,菲菲将课上学习到的体操动作进行适当的调整组合,重新编排出一套新的体操。这属于学习的( )现象。
  • 重组性迁移

  • 解析: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菲菲把学到的动作进行调整组合,属于学习的重组性迁移。

  • [单选题]"夫子循循然善诱也,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 疏导原则

  • 解析:此句翻译是"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根据疏导性原则的定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故选择D。A项,尊重和严格要求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来源于马卡连柯"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还提出集体教育原则,指用集体去影响个人,再用个人去影响集体。B项,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C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 [单选题]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认知

  • 解析: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是生理唤醒、认知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在大脑整合的产物,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