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教师与学生不是平等的对话者,老师仅仅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个指导者

题目:教师在讲解《囚绿记》课文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哪几段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品味品味。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1.学生自读、图画。2.讨论交流问题①。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一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3.讨论交流问题②。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5.学生自读、思考、图画、批注。6.小组交流。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教学课堂上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解析: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以下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关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 [单选题]某教师在阅读叶圣陶先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句话后,采取了如下教学实施,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范读文本后讲解朗读技巧,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 解析:“范读文本后讲解朗读技巧”属于全盘授予,不一定能达到激起学生的朗诵兴趣的目的,没有体现相机诱导。

  • [单选题]某新任教师针对如何恰当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这个问题,请教了若干教师,以下是几位教师的建议,其中对教学评价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讲求语言的准确性

  • 解析:A项中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他们在学习中形成的独特感受。B项违背了面向全体性的原则。C项举例是一种没有实质内容的假评价。

  • [单选题]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这是一篇很残忍、很苦涩、很虐心的文章,真实地展现出强权高压下一位小人物如何自保的诚惶诚恐,胆战心惊。一则普通的陈情表,孝和忠的纠结,情和理的渗透,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美丽的谎言。以情说理,融情于理,情动理明,情真意切。(师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李密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生(齐):“孝”。师:你怎样理解“孝”?(学生自由回答)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对父母尽责尽孝。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生(齐):“忠”。师: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叫做--生(齐):忠孝不能两全。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大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来叙述一下?(学生叙述,老师补充)师:“情”前面加上哪一个修饰词你认为最恰当?(有学生加了“恩情、私情、感情、孝情、忠情、亲情”)师:这么多的修饰词,要李密做出选择,那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关键还是两点,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至于如何陈情,就是方法问题,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字真经,动之以情--生(齐):晓之以理。对上述教学实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 创设情境.升华情感设置悬念

  • 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师生对话并未体现出设置悬念。

  • [单选题]“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这是《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 引领学生感受文章论述的严密

  • 解析:本题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以现代眼光看待古人的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所以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理解。而D选项不在此设计意图内。

  • [单选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研讨与练习”有一题--“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对这一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 锻炼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

  • 解析:本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课文拓展开,进行写作练习,并能正确认识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所以只有C选项不符合此设计意图。

  •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导入(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我们在初中学过《诗经》的两首诗,一首是《蒹葭》,一首是《关雎》,今天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去认识一位卫国的女子,去聆听她的故事,去赴一个千年之约。师用PPT出示教学目标:1.诵读体味,了解诗歌特点。2.感知形象,把握人物情感。对以上述导入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情感熏陶,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 解析:材料该课从旧知识导入,简单快速,没有体现情感熏陶。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第五章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题库 第二章 阅读教学题库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题库 第二章 阅读鉴赏题库 第一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教学实施的建议题库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题库 教学设计(综合练习)题库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题库 第一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述题库 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