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题目: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寻找到的"智慧"是( )。
解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处理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可以体现其价值,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B、D两项是荀子的观点,C项是孟子的观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威尔逊所说的“手段”指的是( )。
无限制潜艇战
解析:由“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和“美国船已被击沉”可知,“一战”期间美国向欧洲输送物资的海上运输线遭到德国的破坏。当时,德国为了阻止英国通过海运获得美国的物资支援,实施无限制潜艇战,D项正确。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海空一体战是21世纪初美国提出的关于海空联合作战的军事理论。大规模消耗战是一种逐渐消耗敌人战斗力的作战模式,“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是其代表。A、B、C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单选题]"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观点属于( )。
遗传决定论
解析:"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来的,这是一种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决定论又称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有孟子、高尔顿、霍尔、威尔逊等。
[单选题]下列对古代年龄别称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豆蔻"指女子十七八岁
解析:"豆蔻"是指十三、十四岁的女子。故选择A。女性其它年龄称谓:12岁一金钗之年;15岁一及笄之年;16岁一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一桃李年华;24岁一花信年华:30岁一半老徐娘。花甲、古稀是对老年人的称谓,其它老年称谓:60岁一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之年、杖乡之年:70岁一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一杖朝之年;80-90岁一耄耋之年:100岁一期颐之年
[单选题]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下属于中学生对惩罚的看法的是( )。
犯了过错被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解析:中学生所处的道德认识阶段是公证道的阶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平、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单选题]地理教学中使用地球仪做教具,体现了( )教学原则。
直观性
解析:地理教学中使用地球仪做教具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单选题]母亲让自己的儿女帮他料理家务,让女儿去擦盘子,让男孩去拖地,但是男孩溜出去玩了,于是母亲将两项任务都交给了女儿。皮亚杰将这个故事讲给一群孩子听.这些孩子大部分认为妈妈的做法不对,女儿不应该服从,那么听故事的孩子们的年龄最有可能的是( )。
8~10岁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接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标准: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禧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结合题干中"孩子大部分认为妈妈的做法不对"可知他们已经不把规则(妈妈的话)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故本题儿童处于8~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