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第4至16页,第23页,第40页
题目:在"打印"对话框中页码范围是"4-16,23,40"表示打印的是( )。
解析:"-"代表"从…至…";比如4-16,是指第4页至第6页;","代表"…和…",比如23,40,是指第23页和第40页。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引起课堂上一阵骚动。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班上做画报。"
解析: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在工作中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拥有"教育机智"。B项中老师的做法既化解了尴尬,也教育了学生,同时保护了学生画画的兴趣,"一举多得",故选择B项。
[多选题]材料: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衷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选自林庚《说(易水歌)》)
问题: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0分)
一首诗所描写的是某一个人物,但是也能使阅读这首诗的人们产生共鸣。所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3分)
[多选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他动物界没有。( )
解析:暂无
[单选题]上体育课时的武术套路,上实验课时的操作过程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类记忆属于( ).是动作技能形式的基础。
动作记忆
解析: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或动作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动作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是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单选题]爱因斯坦认为,有一种思维活动是创造活动的重要必经阶段,这种曾经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都起过重要作用的思维活动是( )。
理性的直觉
解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都是思维直觉的、理性的活动体现。
[单选题]主张"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的心理学家是( )。
苛勒
解析: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即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故选择B。A选项,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系统论述了强化理论,提出了程序教学法。C选项,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是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D选项,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单选题]提出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
科尔伯格
解析: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单选题]综合实践活动中,段老师设计了主题为"社会旅游资源"的调查。有部分同学对一座古塔的建筑材料、风格产生了兴趣。在指导大家完成调查报告之后,段老师又指导这部分同学确定了新课题--"古塔建筑材料、风格与保护"。对于段老师的做法,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
纠正了学生的研究方法
解析:题干中,段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确定了新的研究课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教育理念。段老师是因学生需要而在原来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研究内容,并没有提到要改变研究方法,所以D项"纠正了学生的研究方法"的评价不恰当。考点点拨:本题首先要注意选不恰当的一项,结合材料,该情境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所以应从素质教育的知识点入手。素质教育倡导创新和实践,教师应以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为依据进行教学,以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