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斯腾豪斯

题目:过程模式是由( )提出来的。

解析:第一个明确提出过程模式的是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故选择B。A选项,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书,由此确立起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C选项,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于1918年出版《课程》,以此标志,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D选项,斯宾塞,英国教育家,首次把课程作为学科专门术语。作品《教育论》。主要考点: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教育目的一一教育准备生活说一一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材料: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作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既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问题:   (1)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 [单选题](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 社会主义制度

  •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因此,A选项错误,故选择C。B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旧式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D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 [单选题]“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在工作中应当( )。
  •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

  • 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故选择B。

  • [单选题]“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
  • 发散思维

  • 解析: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故本题选D。

  • [单选题]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 多血型

  • 解析: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 [单选题]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
  • 德育的享用性功能

  • 解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含着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故选择D。

  • [单选题]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解决问题的效率最佳时动机的强度是( )。
  • 中等

  • 解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故选择C。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幼儿教师资格 小学教师资格 初中教师资格 高中教师资格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