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题目: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内的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
解析:古代教育的典型特征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故选择B。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
受教育者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故选择C。
[多选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下面八年级歌唱课《踏雪寻梅》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踏雪寻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做到演唱时声音和谐统一,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
2.了解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3.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三、教学难点
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顿音对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歌曲。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沁园春·雪》的歌曲录音,并通过投影或电视画面,展现冬雪的美景,使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官的作用下,感受冬的圣洁、博大与美丽。在音、画的结合中享受审美,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主题。
(1)聆听之后可以让学生简述一下初步的感受。
(2)说出歌中所表达的内容。
2.播放歌曲录音《踏雪寻梅》,学生对照歌词认真聆听,并与《沁园春·雪》从下面这几个方面作一些对比:情绪、情感、速度、力度。
3.教师轻声播放歌曲《踏雪寻梅》旋律,有感情地朗诵歌曲的歌词。
师:这首优美的诗词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写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4.简单介绍作者:刘雪庵,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他的作品有《长城谣》《游击队歌》《红豆词》等。
5.多媒体出示歌词,学生在歌曲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师:你们朗诵得真好,老师听着这么美的词,看着这么美的画面,想把它唱出来,你们想不想听呀?(师范唱歌曲)
师:这首词加上音乐是不是更美了?(学生回答)那你们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谁写的吗?
介绍作者:黄自,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等50余首。
6.歌曲学习
请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唱歌曲,其方法,可采用听唱法或视唱法,其步骤:
(1)轻声哼唱高声部旋律,熟悉曲调。(如有些学生直接唱准旋律有困难,也可用“啦”“啊”等方法练唱。)
(2)轻声唱歌词(1~2遍)。
(3)练唱低声部旋律。老师用钢琴或其他乐器为学生伴奏(2~3遍)。
(4)轻声唱一唱低声部的歌词(1~2遍)。
(5)重点是将两个声部的旋律结合在一起练唱。教师可随时关照低声部的音准,用钢琴助学生一臂之力,达到声部和谐、准确。
(6)填入歌词练唱二声部歌曲(2~3遍)。
(7)教师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8)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与演唱情感方面的处理,如:在处理相同歌词反复时可将前两小节唱得轻一些,后两小节唱得强一些,长音还可以做渐强处理。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访,去寻找。“踏”跟“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古至今,梅花都是美好人品的象征,人们都喜欢梅花的那种坚贞不屈,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有很多人以诗歌来赞颂梅花,也有许多的歌曲歌颂着梅花,比如《红梅赞》《一剪梅》等。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课后自己找些歌曲听一听。
[单选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不包括( )。
决定并宣布下一级行政区域进入紧急状态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监察委员会主任、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或者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