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45名小演员都是北京人
题目:小天鹅歌舞团有小演员45名。关于这45名小演员,甲乙丙三人有如下讨论:甲说:"这些小演员中有些是北京人。"乙说:"小演员中的李欣欣不是北京人。"丙说:"这些小演员中有些不是北京人。"事实上,甲乙丙三人的话只有一句为真。请问,下面哪个选项为真( )
解析:考查直言命题的下反对关系。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甲与丙所说为下反对关系,必有一真,且仅有一句真话,所以乙的话为假,即李欣欣是北京人,所以甲所说为真,故丙所说为假,即"这些小演员中有些不是北京人"为假,则所有小演员都是北京人。故选择D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的先后顺序是( )。
苏联、美国、中国
解析: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宇宙飞船"神州五号"登上了太空,中国人千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杨利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故选择C。
[多选题]材料: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在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问题:
(1)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
(2)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10分)
[单选题]体操课上.老师要求每位同学自行编排出一套新的体操动作,菲菲将课上学习到的体操动作进行适当的调整组合,重新编排出一套新的体操。这属于学习的( )现象。
重组性迁移
解析: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菲菲把学到的动作进行调整组合,属于学习的重组性迁移。
[单选题]体现了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评价方式是( )
形成性评价
解析:终结性评价是对期末课程结业的检测,形成性评价是阶段性学习的一个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中并没有B、D这两种评价。故答案选C。
[多选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提出改进建议(8分)。
【课程名称】《海的百态》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海的百态》
【主要目标】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欣赏
(1)观赏油画《九级浪》和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2)师问:大海里的风景是怎样的?
生答:有时安静,有时狂暴……
(3)师:各种状态下的大海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
聆听肖邦的钢琴练习曲Op.25-No.12,听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片段。
(4)介绍作曲家。
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片段。
(5)讲解《大海》的创作背景--受到浮世绘的影响。
2.编创
(1)形体动作的编创练习
全班分成5个小组,利用形体动作、表情神态等方式,根据《大海》的不同音响效果,在课上分组练习表现大海的不同状态;组内分角色扮演海浪、海鸥、风、船……
(2)对白、旁白、配音的编创练习
每组1人负责诵读旁白,如普希金的诗《大海》等;其他学生进行音效配音,如风声、海浪声等。
(3)整体编创的练习与表演
各组将上述两部分内容整合,进行编创排练,然后分组表演。
三、小结
(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