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教育教学权
题目:( )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解析: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任何个人或部门都无权干涉。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陈某是一位初中一年级学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享有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故选择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对孤儿、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以及其他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故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故C错误。D选项中,陈某初一年级,不足14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因此依法不用承担刑事责任。故D错误。
[单选题]中学生小东违反学校管理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严重违法的,可以勒令退学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开除学生,只能批评教育。故选择D。
[单选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 )的整合。
学科课程
解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故选择D。B选项,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C选项,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单选题]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废除考试的教学理论流派是(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解析:(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把刺激一联结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一联结"之间联结的加强。基本主张: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②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⑧程序教学的方法。(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加涅等。(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①教学目标上强调培养完整的人;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③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意义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我理想来选择学习内容,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④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废除考试。(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多选题]人类长时记忆的特点为( )。
信息保持时间长
记忆容量无限
解析: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记忆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习策略中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
列提纲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主要方法有类比法、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列提纲是组织策略的方法。
[单选题]在思想品德四个基本要素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
认知
解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抉择。认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故选择B。A项,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C项,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
[多选题]材料:最近偶然看《红楼梦》,书中讲到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对她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黛玉又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你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烟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尽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放翁一联的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将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书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这是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领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在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问题:
(1)为何黛玉认为不能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体现了王维怎样的作诗境界?请简要分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