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结肠镜,并做病理检查
题目:诊断结肠癌最可靠的依据是()
解析:X线钡剂灌肠可帮助发现乙状结肠以上的病灶。血清癌胚抗原(CEA),60%结肠癌病人高于正常,但特异性不高。B超及CT有助于发现转移灶,还可了解腹部肿块,但不能确诊。只有纤维结肠镜活检可证实癌并可进行病理分型,所以本题应选E。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依据是()
胃镜及胃黏膜活检
解析: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诊断必须依靠胃镜取活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胃炎的分型,并常规做幽门螺杆菌检查,故本题选E。胃液分析可能发现胃酸水平偏高或偏低,对胃炎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提示意义,但不足以确诊,故不选A;X线钡餐对于胃炎的诊断意义不大,一般没有阳性发现,故不选B;粪便潜血阳性只能说明存在消化道出血,具体部位和原因还是要靠胃镜等检查,故不选C;胃炎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有时难以与胃溃疡鉴别,关键是依靠胃镜和病理检查,故不选D。
[单选题]患者女,51岁。间断上腹疼痛2年,疼痛发作与情绪、饮食有关。查体:上腹部轻压痛。胃镜:胃窦皱襞平坦,黏膜粗糙无光泽,黏膜下血管可见。此病例考虑诊断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
解析:内镜下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故选E。
[单选题]患者男,23岁。上腹痛2年,常空腹及夜间发生,进食后可缓解。半小时前餐后突感上腹部持续性剧痛。查体腹式呼吸消失,上腹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考虑最可能的诊断是()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解析:患者出现饥饿痛,夜间痛,进食后缓解是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症状。进食后突发疼痛提示穿孔。虽然急性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均可出现腹痛,但只有空腔脏器穿孔膈下出现游离气体才可以使肝浊音界消失,故选择D。
[单选题]患者男,30岁。肝区钝痛、低热、乏力3个月,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偶饮酒。查体:肝肋下2cm,质硬。HBsAg(+),ALT60U,A/G=3.1/3.0,AFP先后检测2次,结果分别为200μg/L和400μg/L。诊断首先应考虑()
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
解析:患者HBsAg(+),即患有乙肝;肝肋下2cm,质硬表明患者有肝硬化;ALT60U,A/G降低,且AFP检查阳性,说明患者患有肝癌;结合整体来看,患者为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故选E。
[单选题]男,55岁,下腹痛,排便呈黏液性血便,不规律
[单选题]肠结核的治疗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为使病人早日康复,防止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多采用长程抗结核治疗
解析:在肠结核的治疗中,过去一般进行长程标准治疗,疗程在1~1.5年,目前认为,使病人早日康复,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多采用短程化疗,疗程为6~9个月,所以长程化疗是过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其余几项治疗均是正确的。
[单选题]发生切口疝最主要的病因是()
切口发生感染
解析:切口疝是发生于手术切口部的疝,多见于腹部纵向切口者。手术操作不当是导致切口疝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切口感染所致腹壁组织破坏(约占全部病例的50%左右),其他如留置引流物过久、切口过长、缝合不严密、术后腹胀等均可导致切口疝的发病。
[单选题]肛裂最常见于膝胸位()
12点处
解析:肛裂多发生于长期便秘的病人。干硬的粪便用力排出时,常使肛管皮肤裂伤,反复的损伤使局部的裂伤深及皮肤全层。继发感染而且不易愈合,形成一慢性溃疡。肛管后正中部位皮肤较为固定,再加上此处成角的弯度,最易受损成为肛裂最好发最常见的部位。
[单选题]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还纳疝块,压住内环、增加腹压、疝块是否脱出
解析:此题是考查是否真正掌握了直疝、斜疝的发生原理。由于斜疝来自腹股沟管内环,故疝块还纳后压住内环,不再脱出者,必定是斜疝。而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