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引起课堂上一阵骚动。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B
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班上做画报。"
解析: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在工作中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拥有"教育机智"。B项中老师的做法既化解了尴尬,也教育了学生,同时保护了学生画画的兴趣,"一举多得",故选择B项。
[单选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 )。
正确答案 :B
研究能力
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较高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方面。故选择B。A项,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保持协调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心理条件。C项,组织管理能力指教师要有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和要有引导学生的能力。D项,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什么东西),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后,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i5,就形成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单选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选项不处以行政处罚的是( )。
正确答案 :C
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虐待、歧视未成年人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规定:未成年人救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职责,或者虐待、歧视未成年人,或者在办理收留抚养工作中牟取利益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故选择C。
[单选题]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属于一种( )。
正确答案 :B
绝对评价
解析: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评价的标准,称为客观标准,即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题干中属于绝对评价。
[单选题]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了解一些基本的操作机制后,试图尝试做出某种行为的阶段是( )。
正确答案 :C
操作模仿
解析:暂无
[单选题]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达维多夫提出的。( )A.正确B.错误
正确答案 :
解析: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
[单选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正确答案 :C
个性影响力
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故选择C。
[多选题]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施记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张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
[社会引入]观看准备好的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冰、原子弹的爆炸现象。
[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四个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4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
其中实验1有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的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到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
[提问]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并交流]略
[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哪些现象?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略。
[提问]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谁还能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老师举出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讲解]老师对有关物理性质方面的几个基本概念做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一瓶一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进行判断,并与周围同学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
[讲解]说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的分离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李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
[直接引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进行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交流回答]
老师:自然界有哪些变化?
学生:下雨、木材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瀑布下落。
老师:若将以上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根据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确定上述四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类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木材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和有机物,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判断这一类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演示PPT]演示水分子电解的动画。请同学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了?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拿出一段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铁丝剪成几段。
[讲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征,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物质的某种性质,对某种物质进行识别和判定,我们可以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演示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实验1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实验2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实验3硫酸铜晶体加热:实验4加热后的硫酸铜粉末加水。
[得出结论]硫酸铜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小结]要想知道某一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从物质的形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无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回答下述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异同。
(2)这两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3)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的探究思想,为什么?
(4)这两位老师是否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进行说明。
(5)试说明两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确答案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