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错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题目:初一二班的希希非常喜欢画画,但数学成绩一直处于下游。班主任余老师找到希希,对她说:你画的再好,数学学不好,将来还是白搭,还是学好数学最重要。余老师的做法( )。
解析:以人为本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间存在差异性。题目中老师的观点属于典型的"唯分数论",即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人格的培养。这样的做法可能能提高一时的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长期的发展。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班主任把班会课、自习课等能利用的时间平均分配给了这三科老师用于补课,这种做法( )。
不正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题目中班主任只关注了语文、数学等主科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学科及课外活动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选择D。
[单选题]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后灭亡的诸侯国是( )。
齐
解析: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齐国是被秦国所灭最后的大诸侯国。故选择D。但是如果严谨考证,据《史记》记载,秦国最后灭掉的国家是卫国,在秦二世元年年才被灭掉。所以此题并不严谨。
[单选题]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
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具体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等。故选择D。
[单选题]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孟子》和( )。
《论语》
解析:“四书”是指《大学》《中庸》《孟子》和《论语》。
[单选题]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不平衡性
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故选择C。A项,顺序性,强调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有顺序的发展过程;教学启示: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B项,阶段性,强调不同阶段学生有不同发展特点,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数育方法:教育启示: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D项,学生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之间的差异。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单选题]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化的决定因素是( )。
主观能动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能动性。个体能动性,即个体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动反映。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即学生个性倾向,是主观能动性在心理学中的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选择C。A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B项,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D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与“中国人一中国工人”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军人一军医
解析:“中国人”和“中国工人”是包含关系,前者包含后者。教授和助教是全异关系;军人和军医是包含关系,前者包含前者;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农民指从事农业或居住在农村的人;法官和警察是全异关系。
[单选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了一项援助欧洲的计划,促进了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并为北约和欧共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计划的名称是( )。
马歇尔计划
解析: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考点点拨:曼哈顿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等国发起的制造原子弹的工程代号。阿波罗计划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实施的太空计划。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计划,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