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根据信息发展的认知加工理论,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 )。
操作空间效率提高
解析: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用于暂时存储和操纵加工信息,以完成复杂的任务。工作记忆包括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中枢执行系统。根据信息发展的认知加工理论,认知能力的提高与记忆存储容量无关,主要是由于工作记忆中的操作空间效率提高。
[单选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不是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有效手段。
安排固定作业量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条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规定,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故选择D。
[单选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条工作方针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故选择C。
[单选题]某校大力美化了校园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校风校训、班风班训等。这种现象说明该校重视( )。
隐性课程
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单选题]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
遗传决定论
解析:内发论又叫做遗传决定论,它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故选择A。B选项,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C选项,二因素论又叫辐合论,它既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又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D选项,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单选题]埃里克森认为,大约13-19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建立自我同一性
解析:埃里克森看来,自我即与个体过去的经验相联系,又与个体面临的任务有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的形成、人生观的形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建立自我同一性是大约13-19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故选择B。A选项,0-18个月左右(婴儿期)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所谓基本信任感是指"一种充分信任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的基本感觉"。C选项,主动感是3~6、7岁(学前期),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儿童开始追求处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以为自己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D选项,自主感是18个月到3岁(儿童早期),这个阶段中的儿童已经学会了走路,并且能够充分利用掌握的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塑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吃饭、穿衣、大小便)。
[单选题]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解析: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故选择B。A选项,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解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C选项,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D选项,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方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作出解释。
[单选题]Exce12003中,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时,缺省的对齐方式是:( )。
左对齐
解析:所谓的缺省对齐方式就是默认的对齐方式。文本型数据默认是左对齐。故选择A。数值型数据在单元格中默认靠右对齐,并按常规方式显示。
[多选题]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第16小题。
案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节课我们也借鉴这种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比较阅读】
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这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说到少年,《社戏》中也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比较《社戏》中的少年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
年龄:和"我"年龄相仿,十一二岁。
生活环境:离海边不远的偏僻的农村。
生活状况:无忧无虑。
和"我"的关系:和"我"以哥弟相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性格特征:活泼、勇敢、热情、纯真……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少年闰土看成《社戏》中那群少年中的一个。他们都是"我"在故乡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是充满阳光的、美好的少年。
【讨论续写】
当年的小英雄闰土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后,《社戏》中这群孩子在故乡见到"我"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讨论:二十年后,长大了的《社戏》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续写:想象二十年后"我"在故乡遇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情景,进行续写。
续写要求:①结合人物特点和时代背景;②写出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的变化及"我"的感受;③150字左右。
【展示交流】
展示并说出自己续写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评价,老师点评。
问题:
16.(1)评析"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10分)
(2)评析"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