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血1,25-(OH)3-D3降低

题目: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是()

解析:有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佝偻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生化改变和骨X线改变可做出正确诊断。但应注意早期病儿骨骼改变不明显。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又无特异性,需结合患儿年龄、季节、病史做出综合判断。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下列哪点不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临床特点()
  • 腹部触诊有肌紧张和反跳痛

  •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在全面记忆掌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改变的基础上,结合新生儿的特点,判断其主要的临床特点。该题的错误率不甚高,主要的错选答案是A和C。这是一道否定题,应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不是"和"主要临床特点"两个方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各种病因使肠黏膜受损发生缺血性坏死、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的作用以及肠功能失调,即新生儿NEC是尚不成熟的胃肠道对多种有害因素所产生的最后共同反应。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在宫内多处于慢性缺氧状态,易发生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使肠黏膜微循环障碍造成黏膜损伤;另外,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发育不成熟易导致功能性肠梗阻,肠腔压力升高进一步使肠壁血流减少导致肠黏膜发生缺血性损伤。由此可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于低出生体重儿。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肠腔极度充气、黏膜下层呈斑片状或大片坏死,主要临床特点A、B、C和E与之相符。而对于小儿特别是新生儿来说,由于其腹壁肌肉发育未成熟,急腹症时较少出现典型的腹膜刺激征如肌紧张和反跳痛;而作为年龄的特点,即使有反跳痛临床上也不可能判断出新生儿是否"痛",这样的选项描述即使从一般逻辑出发也是可辨是非的。

  • [单选题]女婴,8个月,诊断为中度营养不良。开始供给热量每日应为()
  • A.230kJ/kg(55kcal/kg)B.300kJ/kg(70kcal/kg)C.340kJ/kg(80kcal/kg)D.375kJ/kg(90kcal/kg)E.420U/kg(100kcal/kg)

  • 解析:中度营养不良供给的热量为165~230KJ。

  • [单选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共同临床表现是()
  • 反复感染

  • 解析: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而极为复杂,但其共同的表现非常一致,即反复感染、易患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明显家族史。

  • [单选题]不符合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的是()
  • 苦笑面容

  • 解析:苦笑面容是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表现。

  • [单选题]1~2岁幼儿1年中身高约增长()
  • 10cm

  • 解析:1岁时身长约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左右。

  • [单选题]关于轮状病毒肠炎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夏季多见

  • 解析:轮状病毒肠炎见于秋、冬季节。

  • [单选题]患婴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的可能原因是()
  • 黏膜较干燥


  • [单选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早出现的骨骼改变是()
  • 颅骨软化

  • 解析:骨骼改变往往在生长最快的部位最明显,故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骨骼表现。1.骨骼改变:(1)头部: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因此时颅骨发育最快,软化部分常发生在枕骨或顶骨中央,约6个月时颅骨软化逐渐消失;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由于骨样组织增生致额骨及硬骨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重者可呈鞍状、十字状颅形;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重者可延迟至2~3岁方闭合;④出牙延迟:可迟至1~11岁出牙,有时出牙顺序颠倒,牙齿缺乏釉质,易患龋齿。(2)胸廓:胸廓畸形多发生于1岁左右小儿,其表现有: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3)四肢:①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腕和踝部骨骺处膨大,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见于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由于骨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在立、走的重力影响下可出现"0"形腿或"X"形腿。1岁内小儿可有生理性弯曲,故仅对1岁以上小儿,才作下肢畸形检查。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内分泌系统题库 感染科题库 普通外科题库 呼吸科题库 内科专业题库 神经外科题库 妇产科专业题库 儿科专业题库 电镜室及分子病理室题库 消化科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