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颈后、枕后、耳后淋巴结肿痛

题目:风疹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解析:风疹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14~21天不等。临床表现:①前驱期低热、呼吸道卡他症状,腹泻、呕吐较少见。约半天至两天。②出疹期: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个月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前囟膨隆提示为()
  • 颅内高压

  • 解析:此题错答率较低,错答者主要选择了佝偻病。囟门大小代表了颅骨和脑发育情况。膨隆或凹陷则代表了颅内压力和体液平衡。大小和压力的改变可分别发生,也可同时存在。如佝偻病患儿发生颅高压时囟门既可增大,叉可膨隆。而如仅为佝偻病,囟门则仅增大,而不会膨隆。题目明确为"膨隆",故不可能是佝偻病,而只可能是颅内高压。

  • [单选题]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中,应除外()
  • A.多发生于过期产儿B.常于生后一周内发生C.先发生于小腿,股外侧D.受累皮肤紧贴皮下组织E.常并发败血症,肺炎

  •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的认识,错答率较低,仅少数学生答了C或E(硬肿发生部位顺序或并发症)。本题主要应抓住硬肿症的几个特点:①多由受寒引起;②常见于早产儿,因其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等隔温屏障菲薄,易于散热而不容易保温,体内能量储备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在生后1周尤其头3天内发生率最高;③病变的皮肤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变硬紧贴、不易移动;④发生顺序为小腿一股外侧-下肢-臀部-面部-上肢-全身;⑤可由感染引起或在重症患儿伴发感染。由以上特征,显然选项A的说法是错误的。错答者可能是未作好系统理解记忆,如把早产儿误为过期产儿,未能理解硬肿症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时易并发各种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而另一重要之处是审题,这是一道否定题,要求"应除外",如注意这一点则很快会获正确选择,而不会选其他。

  • [单选题]疱疹性咽峡炎是由下列哪一种病原体引起()
  •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题,考核学生对疱疹性咽峡炎病因的认识,错答者多为选A。教科书中很明确写明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学生由于记忆不清而顾名思义,错答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及Ⅱ型,可引起小儿口唇的皮肤和黏膜,外阴部出现疱疹,破溃后出现溃疡,严重者可发展为疱疹性脑膜脑炎。单纯疱疹性口炎,其疱疹涉及颊侧黏膜、舌及牙龈,而柯萨奇病毒(属肠道病毒之一)口腔病变主要定位在咽峡及软腭,两者临床鉴别较易。

  • [单选题]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为()
  • 致使病变肠黏膜双糖酶活性明显降低

  •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的理解、鉴别。该题的错误率较高,达30%左右,主要集中在选项B、D,这是由于对细菌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混淆不清所致。肠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同,发病机制也不同。细菌性肠炎主要分为肠毒素性肠炎和侵袭性肠炎。产生肠毒素的细菌释放两种毒素,一种不耐热肠毒素,通过促进cAMP分泌,抑制小肠绒毛上皮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l-、Na+致大便呈水样。另一种为耐热肠毒素,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Cl-和水的吸收,并促进肠腺分泌Cl-,产生分泌性腹泻。侵袭性细菌则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因此选项A、B、D均为细菌性肠炎的发病机制,可以排除。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黏膜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积聚,更重要的是顶端柱状上皮是成熟的上皮细胞,其内双糖酶活性高,受累的上皮细胞脱落后使发生病变的肠黏膜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双糖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肠液渗透压因之增高产生渗透性腹泻,因此答案C才符合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消化系统题库 男性生殖及泌尿系统题库 细胞病理学题库 内分泌系统题库 病理切片室及尸检室题库 呼吸系统题库 泌尿生殖科题库 电镜室及分子病理室题库 血液科题库 肾脏内科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