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受教育权的分配
题目: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本题题干中"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说明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故选择B。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老师在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发现有学生开小差。老师应采取的措施是( )。
轻拍学生,提醒学生集中精力
解析: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在工作中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拥有"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能迅速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面对学生开小差的情况,教师既要能善意的提醒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又不能影响整体的课堂秩序。提现了教育机智。故选择D。
[多选题]教育中针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
解析:教育中针对学生"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
[单选题]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热心和同情心
解析: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作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单选题]据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透露,我国从美国引进的第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浙江三门核电站两台机组和山东海阳核电站两台机组,已于2007年12月31日下达开工令,工程设计、设备采购、现场工程建设准备全面铺开。据此完成问题。
在山东东部沿海建核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
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解析:1.山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的需求量大。为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故在山东东部沿海建核电站。
2.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填补能源需求缺口,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核电意义重大。但大力发展核电不是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唯一举措。
[多选题]材料:
初中二年级时,学校给我们换了一位数学老师。这位老师生活条件很好,几乎每天都换新衣服。可她对每节课的内容都不进行深入讲解,总是敷衍了事。我向她请教"奥校"作业题中的疑难问题时,她也经常借口推辞,不予回答。平时她不好好教学,可有时,她还会显摆一下自己的学识。在一次数学课上,她突然一反常态,给我们出了一道很难的应用题。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终于将这道难题做出来了。不一会儿,她改完作业,开始讲了。我认真听着,我做错了?不会错的啊,我在习题书上见到过类似的题。我盯着作业本上的红叉,委屈得快哭出来了。我拿着作业本去问老师,想让她承认我的是正确的。"老师,这道题应该是我这样做的,你看……"还没等我将理由说出来,她就高声对我说:"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怎么,好学生就能反驳老师?自己也不想想自己那点儿能耐,显什么显?"她将我的作业本狠狠地甩给我,作业本都摔裂了,还让我第二天叫家长来,我哭了,忍着委屈求了好半天,她才肯罢休。当时,同学们都嘲笑我的不智之举。那年的数学期末考试,卷子上的最后一道题正是这道题,为了证明我没错,我固执地写下了自己当初认为正确的答案。卷子是由教导处判的,卷上的红色大勾证明我对了,我是全班唯一一个做对这道题的,唯一一个!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该数学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单选题]在我国众多二、三线城市中,贵阳能成为新崛起的科技中心是因为贵阳拥有( )。就在京沪深等“中国硅谷”用数十亿元风险投资震撼世界之际,我国几个二、三线城市正悄然绽放,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高科技中心。从前以贫困著称的西南城市贵阳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贵阳已建成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已吸引美国高通公司2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2017年7月苹果公司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在贵阳建设数据中心。贵阳已经成为新崛起的科技中心。
政策的大力支持
解析:由题意可知,从前较为贫困的贵阳已经建成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所以贵阳成为科技中心得力于大数据的建立。贵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是政策支持的结果。
[单选题]贞德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被后人赞颂为"圣女"。她曾率领法国军队对抗外国人侵,并多次打败侵略者。该事迹发生的时期是( )。
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解析: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1337-1453)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并多次打败侵略者,为法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故本题选B。考点点拨:A项,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战争。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发生在1914-1918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战争。D项,欧洲三十年战争是发生在1618-1648年主战场在德国的战争,以德国的失败告终。
[多选题]材料:
影视产品挤压纸媒读物是当下一个明显趋势,正推动文化生态的剧烈演变。前者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越,不能不使写作者们疑惑:文学是否已成为夕阳?
没错,如果文字只是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学确实已遭遇强大对手,落入螳臂当车之势,出局似乎是迟早的事。不过,再想一想就会发现,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脚本。优秀的文学实中寓虚,虚实相济,常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任何比喻都是画不出来的。说少年被"爱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穿透心脏?今人同样可以质疑:说恋爱者在"放电",你怎么画?画一堆变压器、线圈、插头?
画不出来,就是拍摄不出来,就是意识的非图景化。其实,不仅比喻,文学中任何精彩的修辞,任何超现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导处缺略、跳跃、拼接、置换的变化多端,使一棵树也可能有上千种表达,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用镜头来精确地追踪。在另一方面,文字的感觉化之外还有文字的思辨化。钱先生未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辩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蹈。所谓"白马非马",具体的白马黑马或可入图,抽象的"马"却不可入图;即便拿出一个万马图,但是"动物""生命""物质""有"等更高等级的相关概念,精神远行的诸多妙门,还是很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若没有文字,脑子里仅剩一堆乱糟糟的影像,人类的意识活动岂不会滑入幼儿化、白痴化?
可见有了这两条,写作者大可放下心来,即便撞上屏幕上的声色爆炸,汉语写作的坚守、发展、实验也并非多余。恰恰相反,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一种强旺的文学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倒是优质影视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韩少功《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问题:
(1)文中画线处"镜头够不着的地方"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如何理解文中认为的"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