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 正确答案 :D
  •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三条规定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故本题选D。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事件是( )。
  • 正确答案 :C
  • 七七事变

  •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故选择C。A选项,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进攻东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B选项,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反抗,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D选项,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与日军血战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拉开淞沪会战的序幕。

  • [单选题]指出下列推理中正确的一项是:( )
  • 正确答案 :C
  •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

  • 解析:A项不能由"有些人"的情况推出"王佳"的情况,错误;B项否定充前件不能否定后件,推理错误;C项是正确的推理;D项根据三段论推理的规则,只能推出"有些社会现象是没有阶级性的",错误。故答案选C。

  • [单选题]"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说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 )。
  • 正确答案 :D
  • 超前性

  • 解析:"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说明教育发展要优先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即教育具有超前性。

  • [单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这一概念由( )首先提出。
  • 正确答案 :B
  • 劳伦兹

  • 解析: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最早发现"关键期"。个体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对特定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并容易获得某种行为或技能,该时期就被称为关键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故选择B。A项,皮亚杰,瑞士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他是个体身心发展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德育认知模式代表人物;现代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强调建构主义发展观,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C项,1903年美国教育学家桑代克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桑代克因此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D项,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模式,该模式认为,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学习理论中,他提出行为主义观察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动机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

  • [单选题]晓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发出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属于感觉的哪种现象?( )
  • 正确答案 :C
  • 联觉

  • 解析: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

  • [单选题]三年级的学生小辉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与情感易交换,则他的气质类型最可能属于( )。
  • 正确答案 :A
  • 多血质

  • 解析: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

  • [单选题]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的研究重点是( )。
  • 正确答案 :D
  • 道德行为

  • 解析: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成为德育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的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的产物,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获得道德行为,提升道德品质。

  • [多选题]班主任了解学生的途径有( )。
  • 正确答案 :ABCD
  • 分析书面材料

    调查

    观察

    谈话

  • 解析:班主任了解学生的途径有:(1)书面资料分析法;(2)观察法;(3)谈话法

  •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教学后的访谈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上课前我担心《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但备课时没想太多,参照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写完教案了。一上课就发现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不大容易进入文本,课堂气氛很沉闷。我当时有点紧张,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鲁迅的情感变化,然后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曲线呈现在黑板上接着抓住一些关键词,比如“猛士”情人”等,品味作者情感:最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甸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我点拨、总结。教案原计划还要分析“刘和珍”形象,但当时没有讲,准备挪到下节课来完成。作为新手教师,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D
  • 充分把握学情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关系的前提

  • 解析:A选项,题干中说明该教师课前已经做了相应的预设,但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产生共鸣,可见课前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也不一定能够按教案顺利展开,分析错误;B选项,题干中说明该教师课前担心《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因此作品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会使学生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并不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分析错误;C选项,题干中说明该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不是“教学思路比较随意”,分析错误;D选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充分把握学情也就能更好地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分析正确。故选择D。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必典考试
    推荐科目: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英语 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 教师资格证-高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高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