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实验法
题目:小学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结构,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
解析: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①国家课程
②地方课程
③必修课程
④选修课程
①③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故选A。
[单选题]关于德育规律的描述,以下错误的说法是( )。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直线提高的过程。
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故选择C。
[单选题]在同一文档中进行不同的页面设置,必须用( )。
分节
解析:同一文档中,只有使用分节设置,才能进行不同页面的设置,故选择A。
[单选题]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班级管理机制。
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班级管理策略。现代班级管理是针对传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的,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故选择C。
[单选题]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 )。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故选择A。
[单选题]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是( )。
《母亲》
解析:高尔基自传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否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母亲》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终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母亲》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故选C。
[单选题]学校产生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
剩余劳动、社会需要、文字
解析:学校产生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剩余劳动、社会需要、文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面临可能;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单选题]听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指( )。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解析:题干中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表明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