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建立自我同一性

题目: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婴儿期(零岁至一岁半)、儿童早期(一岁半至三岁)、学前期(三岁至六岁)、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成年早期(十八岁至三十岁)、成年中期(三十岁至六十岁)、成年晚期(六十岁以后)八个阶段。其中青年期所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常考知识点,考生要牢记各发展阶段特别是学龄期和青年期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的主要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的主要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问题。   案例: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节课我们也借鉴这种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比较阅读】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这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说到少年,《社戏》中也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比较《社戏》中的少年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   年龄:和"我"年龄相仿,十一二岁。   生活环境:离海边不远的偏僻的农村。   生活状况:无忧无虑。和"我"的关系:和"我"以哥弟相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性格特征:活泼、勇敢、热情、纯真……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少年闰土看成《社戏》中那群少年中的一个。他们都是"我"在故乡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是充满阳光的、美好的少年。   【讨论续写】当年的小英雄闰土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后,《社戏》中这群孩子在故乡见到"我"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讨论:二十年后,长大了的《社戏》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续写:想象二十年后"我"在故乡遇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情景,进行续写。   续写要求:①结合人物特点和时代背景;②写出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的变化及"我"的感受:③150字左右。   【展示交流】展示并说出自己续写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评价,老师点评。   问题:   (1)评析"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10分)   (2)评析"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10分)

  • [多选题]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多选题]材料:在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欧老师在讲《大海睡了》。开始的时候她教学生认识生词生字,以及那些字的写法,当看到学生都无精打采的时候,她就停下来播放一段音乐做放松操,当看到学生都活跃起来之后再继续上课,让他们有感情的阅读课文,并领会这首诗词所包含的意蕴,她还把这首诗词变成歌曲来唱,自己拉手风琴给学生们伴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问题:试用你所学的教育理论分析说明当代教学观是怎样的变化趋势。

  • [多选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 自尊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 解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者被归为低级需要即缺失需要:后三者被归为高级需要即生长需要。

  • [单选题]由于表述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
  • 程序性知识

  • 解析: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清楚、只能借助于某种方法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 [单选题]小贝通过设置学习目标、自我控制、复查等方式来促进学习。他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
  • 元认知策略

  • 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 [单选题]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让学生用符号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对该做法目的的分析,下列适合的是()。
  • 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 解析:A选项,教师让学生用符号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确实练习了用符号替代提示语的能力,但并不是这一设计的根本目的,分析错误;B、C两选项,教师让学生自主标记符号,并不能统一和规范符号,也不能使语调致,分析错误;D选项,以符号设计朗读脚本,可以引导学生从感情基调、朗读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朗读设计,帮助学生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分析正确。故选择D。考点延伸:"练习用符号替代朗读提示语"并非这一设计的根本意图,教师没有对符号及朗读脚本设计进行统一规定或要求,因此也无法使齐读的语气、语调完全一致。

  • [单选题]某旅行社为三位旅客预订了机票,这三位旅客分别是英国人约翰,美国人托马斯和法国人布朗。他们三人一个去英国,一个去美国,一个去瑞士,已知约翰不打算去美国,托马斯不打算去瑞士。布朗既不去美国也不去瑞士。由此可知( )。
  • 托马斯去美国,布朗去英国,约翰去瑞士

  • 解析:由"布朗既不去美国也不去瑞士"可知,布朗去英国,排除A、B、D三项,故选择C项。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