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多日旷课

题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下列选项中,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取得联系的学生行为是(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故选择B。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现代学生观坚持( )。
  • 以人为本

  • 解析:新课改提出的理念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故选择A项。

  • [单选题]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 育人为本

  •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故选择D。

  • [单选题]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是( )表现。
  • 课程即知识

  • 解析: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故选择A。B项,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主张通过一系列的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C项,同B选项

  • [单选题]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
  • 《学记》

  • 解析:《学记》相传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这本书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常考内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等。故选择D。A项,《论语》是“四书”(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主要反映孔子的教育思想。除了教育思想外,还有相关的政治、道德、文化思想。常考内容:教育作用一一“性相近,习相远”,庶、富、教;教育目的一一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一一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方法: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B项,《存学篇》,作者清朝的颜元。强调教育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强调实践的“习行”教学法;讲究“实学”的教育内容:读书人不能忽视体育和劳动。C项,韩愈,著有《师说》、《原性》。主要教育思想:人性观一一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与生俱来。学习观一一勤学、不学、积极思考。教师观一一“学者必有师”,否定“生而知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学无常师;不耻相师一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单选题]“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 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

  • 解析:本题考查了环境决定论。这句话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古代教育家荀子的观点,认为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故选择C。A选项,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D选项,孟轲,即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行仁政。重要教育观点包括性善论一一身心发展的内发论;“孟母三迁”一一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君子、圣贤、大丈夫”一一教育目的:盈科而进一一强调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

  • [单选题]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是指( )。
  • 少年时期

  • 解析: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故选择B。A选项,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C、D选项,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时期,也是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 [单选题]在安德森提出的心智技能兰阶段中,( )阶段的任务是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 联结

  • 解析:认知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即联结阶段是程序化的过程。

  • [单选题]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标、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 )。
  • 符号学习

  • 解析: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认字及词汇学习。概念学习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命题学习是学习句子中由若干概念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特殊联系,这种学习便是并列结合学习。

  • [单选题]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 顺序性

  •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题干中的叙述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运用关键词法分析题干,抓住“低级到高级”“连续”“不可逆”等字眼,明确本题强调的是一种顺序,进而确定此题答案。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幼儿教师资格 小学教师资格 初中教师资格 高中教师资格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