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陌上桑》
题目:教师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指出该篇为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并让学生找出与该文体裁一致的作品。下列作品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解析:《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写采桑女罗敷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是一篇叙事诗,其余选项作品均出自《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枕先露临产后,直肠指检了解胎头下降程度的标志为()
坐骨棘
[单选题]教师在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列举了同一诗人的其他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解析:A项诗句出自李白的《将进酒》,B项诗句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D项诗句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C项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单选题]教师在讲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诗时,指出古代诗歌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举例进行了说明。以下作品中不属于现实主义的一项是()。
《湘夫人》
解析:《湘夫人》是屈原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作品。其余选项作品均选自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
[单选题]教师在讲授完《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解析:例句和A项中的"乎"均表猜测语气,译为"吧";B项中的"乎"放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地":C项中的"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呢";D项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
[单选题]“歇后语”是中国几年前文化缩影的一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领略中国歇后语文化,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的歇后语教师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看到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歪曲侵略历史,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受害国家的民众心里就像染缸里落白布--再也洗不清了。
解析:C项"染缸里落白布--再也洗不清"意思有二:①比喻永远去不掉身上的污点。②比喻永远洗雪不了的冤情。两个意思都不对,此处应该用表示"气愤、恼怒"意思的词语,如惯用语"一团火"。A项"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本指让孔夫子这样的文人去扫地。①转指文化或文人被污辱摧残。②转指文化人自甘堕落,品德败坏。本句用第二义项,正确。B项"老猴子偷玉米--专找嫩的打",老猴牙齿已不锋利,专找刚能吃又不老的玉米。①比喻某些人专找阅历浅、不成熟的年轻人为对象。②比喻处理问题先从薄弱的、易于解决的地方下手。本句用第二个义项,正确。D项"陈世美犯法--包办","包办"语义双关,既指包公办案,又指独自负责处理。句中是"一手负责办理"的意思,正确。
[单选题]在学习完《荷塘月色》后,学生对修辞的使用及效果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以下句子,让学生欣赏其修辞手法,学生给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②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奠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③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④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⑤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⑥你怎么见了他就拘谨起来,说话时舌头像短了半截。
⑥句是比喻句式。用"舌头好像短了半截"具体形象地说明说话拘谨的样子
解析:第⑥句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格。虽然句子用了"像"一词,但这只是表猜测或想象,并不是比喻词。而"短了半截"这句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格。
[单选题]在学习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中诸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修辞手法,并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解析:题干中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中用到了比喻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B项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用到的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可知,B项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