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学习《荷塘月色》,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意境,播放了盛开荷花的图片并配有名家朗读描写荷塘月色的录音。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播放图片及音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 解析: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 [单选题]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时,某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赵州桥的形状特点,提议结合课文的介绍,画出赵州桥的平面示意图。先每个同学画图,同桌交流;然后请一位同学运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绘画依据;最后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这幅示意图。下面是对以上教学活动的评价,试选出不够正确的一项()。
  • 正确答案 :D
  • 某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 解析:A项题干中学生通过画图、交流、展示互评,充分体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B项通过画图,充分地锻炼了学生转化文字的能力。C项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评价,包括自评,师生评,互评的方式,灵活地运用了形成性评价。D项结合课文介绍画图,与生活中的资源无关。

  •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必修课程目标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A
  • 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来源于生活,所以要细心观察

  • 解析:B项是高中必修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C项是高中选修课程目标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D项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故选A。

  • [单选题]某教师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时,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课文讲授,而是让学生利用20分钟时间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体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教学活动理解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B
  • 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整单元的内容有所把握,形成整体的学习思路

  • 解析:此教师的行为体现了整体性的原则。

  • [单选题]阅读《我与地坛》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片段一教师教授《我与地坛》时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曾荣获第十一届日本国际舞蹈大赛最优秀奖的舞蹈--《生命之翼》,这支舞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五位成员共同演绎,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谱写出挑战命运的赞歌--不论飞到哪儿,飞翔就是目标。(播放视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一位身有残疾的人,一位用轮椅承载了生命之躯的残疾人。”片段二通过解读前两部分,阅读思考:①“我”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②“我”的心路历程与地坛景物有何关联?生:“我”思考关于死的事,也思考了为何出生的问题,之后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师:三个问题,都是关于生命的思考。类似的问题我们可能想过也可能没想过,但我们不可能像史铁生那样想,那样直接、残酷、刻骨铭心。师: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一个黄昏,夕阳给天空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我轻轻地翻动书页,看到感触颇深处,总止不住掉眼泪。你们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吗?为什么他会思考这些问题呢?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B
  • 导入与作者有关,蕴涵知识性,启迪学生智慧并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 解析:片段的导入不是以知识的积累为目的的,是为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

  • [单选题]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出示民国时候女大学生的照片,其中有著名才女林徽因的照片)师:这些是当时女神级的人物。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民国时的女生有什么特点?生:当时女生的打扮以黑白为主,很朴素。白衫黑裙。生:像中国水墨画中的人物,很自然,不造作。师:黑白,最常见的色彩,是如此的协调、美丽。白面黑发,白衫黑裙,白袜黑鞋。你都会觉得那是一种美,一种纯真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永恒的美。作家孔庆东这样热烈的歌颂,那美中包含着太多的快乐与哀伤,理想与幻灭,刚强与柔弱,激越与平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美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一般,几乎是不可再现的。师:阳光依旧浪漫,花儿正在怒放,青春如此妩媚,美好正被憧憬。有谁能料到,罗网正在张开,恶魔露出狰狞。八十八年前的春天,是如此的寒冷和罪恶。刺穿耳膜的警笛,寒光闪闪的大刀,阴森怕人的棍棒,还有呼啸四飞的子弹,使得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在鲜血迸裂中凋谢;温和清婉的微笑,在魔鬼的笑声中化作冰冷。目不忍视的惨象叠加,耳不忍闻的流言中伤,你忍无可忍,横眉冷对,写下了3月18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诅咒,写下了祭奠青春消逝的不朽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师全文朗读,此文必须要全文朗读,生跟着朗读,走进鲁迅)对上述教学实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A
  • 导入内容和文本内容无关联,不符合导入要求

  • 解析:从民国女孩照片开始导入,让学生感受女孩青春美好进而走进文本,体会美好的生命被摧残的愤怒,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符合导入要求。

  • [单选题]阅读有关诗歌鉴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需要文学、文体等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诗歌鉴赏,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B
  • 掌握诗歌的表现方法属于鉴赏能力

  • 解析:B选项所述“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属于阅读鉴赏中的知识不是能力。

  • [单选题]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在文本分析后使用了下列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沁园春·长沙》书法艺术赏析(刘志刚)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C
  • 实现学生掌握书法技能的教学目标

  • 解析:C项不正确,展现书法评析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书法技能。

  • [单选题]“试就第二段中有关琵琶女调弦的动作神情和音乐效果的描写,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时的‘声’和“隋’的。”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B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 解析:《琵琶行》中第二段的描写,作者对“声”的表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以及对音乐效果的渲染:对“情”的表现主要描写了琵琶女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以及琴声和心音的完美融合。对于作者精湛的文字展现,教师的设计意图必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也正是通过这样语言——“声”与”“隋”的融合,达到以“声”带“情”,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艺术手法,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本段主要是音乐场面描写,并未透露诗人思想情感,所以B项错误。

  • [单选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研讨与练习”有一题--“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对这一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C
  • 锻炼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

  • 解析:本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课文拓展开,进行写作练习,并能正确认识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所以只有C选项不符合此设计意图。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必典考试
    推荐科目: 第五章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题库 第二章 阅读教学题库 第二章 阅读鉴赏题库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题库 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题库 教学设计(综合练习)题库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题库 教学评价(综合练习)题库 第一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述题库 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