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相对独立性

题目: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性?( )

解析: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题十中的观念违背f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将道德发展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 柯尔伯格

  • 解析:柯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的三个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A项,皮亚杰,瑞士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他是个体身心发展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德育认知模式代表人物;现代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强调建构主义发展观,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B项,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是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D项,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被誉林崇德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

  • [单选题]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
  •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 解析: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注重个人价值,要培养"自然人",社会本位论注重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 [单选题]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解析: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其中,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故选择A。

  • [单选题]What stage can the following grammar activity be used at? The teacher asked students to arrange the words of sentences into different columns marked subject, predicate, object, object complement, adverbial and so on.
  • Practice.

  • 解析:考查语法教学内容。做句子成分分析是语法练习阶段。故选B。

  • [单选题]小强期中考试考砸了,心情很糟糕,但他意识到不能一直消沉,于是转移自己的注意,想想自己的优点,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小明的活动表明他在进行( )。
  • 自我调节

  • 解析:A选项,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B选项,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C选项,自我调节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自我调节包括意识调节、语言调节、注意转移、行动转移、释放法、自我控制。题干中的小强即使用了自我调节中的注意转移和行动转移。D选项,自我反省是指自我检查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

  • [多选题]材料:最近偶然看《红楼梦》,书中讲到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对她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黛玉又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你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烟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尽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放翁一联的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将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书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这是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领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在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问题:   (1)为何黛玉认为不能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体现了王维怎样的作诗境界?请简要分析。(10分)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初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