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7~10天

题目: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后几天,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最高()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题。红细胞的发育从原始红细胞算起,经过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到网织红细胞约需4天,网织红细胞仍需在骨髓内继续成熟48小时后才进入血循环,血循环中的网织红细胞再经过48小时发育成为成熟的红细胞。亦即是说,从晚幼红细胞到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至少需要3天,从原始红细胞到网织红细胞则需时更长。根据临床观察,铁剂治疗后血循环中的网织红细胞3~4天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与理论推测相符。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判断小儿体格生长的最常用的指标是()
  •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错误率较低,错选者多为选"D"(智力发育)。这是由于审题错误。生长发育应包括体格和智能的发育,但题目标明是体格生长,答案显然只能是可用量具测量的指标。答案只可能是B。

  • [单选题]男婴.10个月,对蛋白质需要量是3.5g/kg,而成人则为1.0g/kg,其相差如此之大是因为()
  •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小儿营养需要特殊性的认识。该题错误率不甚高,约7%。常见错误为选B,其他个别选A、D或E。合理的营养是维持小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使患儿康复的必要条件之一。生长发育是小儿的重要特征,因此,小儿的营养需要具有别于成人的特殊性,除了能量需要相对高于成人外,在营养成分的比例和需要量方面也有特别之处。蛋白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也是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人体每天需要的能量约有10%~15%来自蛋白质。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使得小儿不仅需要蛋白质来补充消耗,而且还要用于生长,亦即需维持正氮平衡,故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高。此外,因小儿生长的不同时期有相应不同,婴儿处于高速生长期,蛋白质的需要量大(3.5g/kg),较成人1.0g/kg多的部分是用于生长的需要。错选者由于未掌握小儿代谢的特点以及相应的特殊的营养需要,单凭猜测而作出选择。

  • [单选题]重度营养不良突然死亡原因最可能是由于()
  • 自发性低血糖

  •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在全面记忆掌握营养不良的病理性改变基础上,结合学生以往的病理生理基础判断何种病因可致突然死亡。该题错误率甚高,达60%,因所供答案几乎都可致死。按错答比例高低依次为心肌变性,心功能不全,低钾血症和免疫功能低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营养不良的病理性改变主要是代谢异常和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低下。对此题判题中需注意的是题干的两个限定词:①重度(营养不良);②突然(死亡)。答案A、B、D均属代谢异常,但它们对机体影响的严重性不同。低钾血症虽可因心律紊乱而致死,但突然死亡一般是急性发生的低钾血症。营养不良的低钾是整个细胞质低渗状态的表现之一,是渐进性发生的,较少发生因急性低钾引发心肌膜电位的急骤改变而致突发严重心律紊乱甚至心搏骤停。低钙血症除非引起喉痉挛时可致死,但也需有(气道梗阻)一个缺氧致死过程,而并不会"突然"死亡。低血糖涉及全身供能匮乏,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脑供能90%来自葡萄糖,脑的葡萄糖完全来自血循环,即使正常人,脑内的糖原贮存量亦极低,当血供阻断或血糖极低时其贮存量只能支持脑代谢3~5分钟。重度营养不良患儿本身贮存的糖原几已耗竭,外源供给不及时或不均匀时可发生严重自发性低血糖而"引起昏迷甚至猝死",这也是教科书在本节各病理生理改变中唯一直接、明确提及的猝死原因。心肌变性、心功能不全是慢性过程而非指急性心功能不全,不是猝死原因。免疫功能低下使严重感染,按病理过程也不可能"突然"死亡,因此此题是需在记忆基础上运用病理生理学基本知识判断,但审题中注意关键词前的限定性定语也很重要。

  • [单选题]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血流动力学有下列共同特点,但除外()
  • 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题,考核学生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血流动力学的理解。错选率约30%。错选顺序依次是C肺动脉高压,E潜在青紫,B体血流量减少和A肺循环血流量增加。这是一道否定题,可以先找出正确选项并排除之。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是指体一肺循环间有异常缺损或通路,使血流经此分流。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血液从左向右分流,故体循环血流量减少,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因分流对肺循环的压力影响使肺小动脉痉挛,产生动力型肺动脉高压,继之逐渐引起肺小动脉内膜增厚及硬化,形成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又称潜伏发绀型心脏病,因安静时呈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发绀,当剧哭、屏气或任何暂时的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发绀。由上述分析可知,答案ABCE之叙述均正确。错选这些答案的原因,是对上述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血流动力学理解不透彻;而30%学生未能选对D,是因为答案D有一定的迷惑性: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中房缺和室缺均有右心室容量负荷加重,动脉导管未闭则无,而题目给以的条件是"有下列共同特点",按此,D不能满足"共同"这一关键点。可见,对此类题,因A、B、C、E都已能满足条件,余下的似是而非就应放弃它是正确的,而成为"除外"的选择。

  • [单选题]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中,应除外()
  • 全身出皮疹,并可见水泡及结痂

  •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题,主要考核对川崎病临床表现的掌握情况。错误率不低,达25%。主要错选答案是C,其次是A和D。虽然是记忆题,但要想完整准确地记忆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必须掌握其基本的病理损害。川崎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中、小动脉炎,病初以小血管炎为主。由于小血管的炎症渗出,临床可表现为黏膜充血、皮疹和手足的硬性肿胀。由于病变并无皮肤组织的器质性损害,因此一般无疱疹或结痂。理解了这一点,本题的答案也就不难选出。错选A的多数是因为未能记住川崎病的发热特点,在诊断时强调发热时间为5天以上,持续1~2周,与5天以上并不矛盾。错选C的原因主要是对川崎病是否会出现关节损害印象不深。关节损害在川崎病虽非重要表现,但是在急性发热早期,由于小血管的炎症渗出,指、趾关节可以出现梭形肿胀、疼痛和关节强直。D是川崎病的特异性表现,呈现在后期,错答者可能认为脱屑是链球菌感染,猩红热的表现,但猩红热的脱屑主要在甲床根部,而不在指趾端,此为二病鉴别处。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诊断条件()
  • 心肌炎和冠状动脉瘤

  •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川崎病诊断的理解和掌握。错选率不高,主要错选答案是A,其次是B和D。本题是一道否定题,题目关键是"不是"和"诊断条件"二点,错选者主要在审题上。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感染和免疫反应异常有关,但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检查依据。川崎病的诊断也缺乏特异性诊断,只能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皮肤、黏膜和淋巴结受累的情况来判断。川崎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周围炎、血管内膜炎或全层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在该病的早期,首先受累的是小血管和微血管,冠状动脉瘤和心肌炎虽是川崎病最严重的损害,但仅发生在少数病人,在诊断标准内并未将其作为必要条件。理解了这一点选出正确答案也就不困难了。错选答案A的原因可能是认为发热为非特异性症状,也非皮肤、黏膜和淋巴结损害的表现;因此误认为不必要。但是正好相反,川崎病是发热性疾病,持续发热是诊断该病的首要条件。错选B和D的原因主要是对诊断要点的理解和记忆不清。

  • [单选题]急性肾炎病儿可正常上学的标准是()
  • 血沉正常

  • 解析:急性肾炎急性期需卧床休息l~2周,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轻,血压正常方可下床轻微活动,血沉正常方可上学。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尿沉渣细胞Addis计数正常方可恢复体育活动。故选D。

  • [单选题]35周男婴,出生体重1.5kg,出生后3天体温不升,需要暖箱,该暖箱温度应是()
  • 34℃

  • 解析:早产儿是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和生后日龄所需的适中温度来调节保暖箱温度,以维持患儿的腋温或腹壁温度于36.5℃~37℃。1.5kg:初生10天,保暖箱温度34℃;10天至4周,保暖箱温度33℃。2.0kg:初生2天,保暖箱温度34℃。

  • [单选题]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 头围增大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男性生殖及泌尿系统题库 骨科题库 骨关节题库 感染科题库 心胸外科题库 儿科专业题库 皮肤及软组织题库 血液科题库 肾脏内科题库 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室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