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男性,20岁,发热2周,体温38~39℃,检查皮肤散在紫癜,颈部及腋下可触及0.5cm×1.5cm大小淋巴结5~6个,脾肋下3cm,血红蛋白85g/L,白细胞10×109/L,血小板25×109/L。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对鉴别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意义最小的实验室检查是()
  • MCV、MCH、MCHC


  • [单选题]可以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最主要的是()
  • 后者尿隐血阳性


  • [单选题]慢粒白血病下列错误的是()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慢性期增多急性期下降


  • [单选题]DIC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
  • 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形成

  • 解析:在DIC发生过程中,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形成是两大关键因素,是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减少及纤溶亢进等改变的重要机制,其他因素可促进DIC的发生。

  • [单选题]女性,23岁,肢体紫癜反复发作伴月经过多3年,肝脾不大,血常规三系正常,BT3分钟,CT7分钟,束臂试验(+),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骨髓象正常。最可能诊断是()
  • 过敏性紫癜


  • [单选题]有关下列贫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是由于机械性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


  • [单选题]关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发病机制叙述正确的是()
  • CD55和CD59因子与发病关系最密切

  • 解析:关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发病机制是GPI锚连膜蛋白获得性缺陷(B错误),红细胞对补体激活敏感度升高(A错误),CD55是衰变加速因子,在激活C3、C5转换酶水平起抑制作用,CD59因子是反应性溶血的膜抑制物,可阻止C9转变为膜攻击复合物。夜间发病是因为补体适宜pH为6.8~7.0(C错误),夜间酸性代谢产物增加,pH降低所致(E错误)。

  • [单选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现酱油色尿,下列哪项检查最具有诊断意义()
  • 酸溶血试验

  • 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应考虑合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确诊首选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特异性高。热溶血试验和蔗糖溶血试验因特异性差,常作为筛选方法。

  • [单选题]男,19岁,2周前出现低热、咽痛,后出现皮肤紫癜.伴血尿、关节肿痛,诊断过敏性紫癜

  • 推荐下载科目: 基础知识题库 支气管扩张题库 内分泌代谢科题库 缺铁性贫血题库 系统性红斑狼疮题库 精神科综合练习题库 呼吸内科综合练习题库 心脏内科题库 病毒性肝炎题库 心律失常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