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年龄愈大,肝脾肿大越明显
题目: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
解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其一般表现是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髓外造血的表现为: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非造血系统症状分为:①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②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③心血管系统症状: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④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结合选题的答案,故选E。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选择()
维生素D4001U/d,口服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佝偻病各期的处理原则的掌握。该题错误率较高,达30%。常见错误为选C,其他依次为B、E、D。题目要求的"预防",粗看似仅在考核对维生素D预防量的记忆,但仔细分析各选项却是列出了不同的剂量兼方案,这样就可看出所列出的并非单纯是考预防选择了。一般来说,充足的日光照射和每日补充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400IU)即可保证体内的25-(OH)D3和1.25-(OH)2D3浓度正常。预防只需每日供足生理需要,这个量应是每日相对稳定的,所以从这个原则只有A、C二项可选,选对就靠记忆了。错选C者,把活动期的维生素D治疗量与生理需要量混淆;而B和E则共同点是先大剂量,继之减少为每日较少量,此类供给方法显然不是供给生理需要量的方法,因此即使记不住预防量也不应错选,错选者的混淆了佝偻病的治疗和预防给维生素D的原则。至于D则更不可能是预防,作为治疗而言,原则上也应以维生素D口服为主,无法口服者才注射。为预防目的,显然不可能以注射途径给药,错选D者没有掌握这一治疗原则。此外,D方案就算是活动期治疗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的储存时间较长,每2~3个月注射如此大剂量的维生素D,则有中毒的危险。
[单选题]麻疹早期诊断最有意义的临床表现是()
科泼力克(Koplik)斑
解析:麻疹黏膜斑即科泼力克(Koplik)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异性体征,有诊断价值。
[单选题]8月男孩,因高热7天间发皮疹2次来院。查:发育营养好,皮肤可见红色斑丘疹,左颈部淋巴结1.5cm×2cm,咽红扁体Ⅱ°,唇干红,肺清,心尖区可闻2/6sm,腹软,肝脾不大,四肢末端红肿。实验室检查:Hb10lg/L,WBC12×109/L,N0.78,L0.22,pt252×109/L,ESR70mm/h,CRP(+),ASO102u/ml,最可能的诊断是:()
川崎病
[单选题]5个月男孩因高热2天余入院,查:发育营养好,浅表淋巴结不大,结膜充血,咽红,唇较干红,卡疤周边红肿约2cm×3cm,心肺(-),实验室检查:WBC20×109/L,N78%,L22%,Pt200×109/L,ESR50mm/h,CRP80mg/L,最可能的诊断:()
川崎病
[单选题]关于轮状病毒肠炎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夏季多见
解析:轮状病毒肠炎见于秋、冬季节。
[单选题]5个月小儿有颅骨软化,正确的诊断是()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
解析:颅骨软化多发生于3-6个月婴儿,佝偻病发生骨骼病变,提示为活动期(激期),而初期常无明显骨骼改变。所以本题答案应为B。
[单选题]男婴,12个月,多汗,枕秃,方颅,常发生惊厥,不伴发热。查血糖3.2mmol/L,血钙6.5mg/dl,血镁1mg/dl,血磷12mg/dl。其确切的诊断应是()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解析:患儿惊厥不伴发热,首先除外热惊厥疾病,而且有多汗、枕秃、方颅等佝偻病表现,血钙降低,血磷升高,结合反复惊厥病史,支持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单选题]早产儿使用铁剂预防贫血起始的月龄是()
2个月
解析:对早产儿,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宜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单选题]能独坐,并坐得很稳,但不会爬,能无意识地发出复音,认识生熟人,不能听懂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