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生后1周内
题目:新生儿期保健的重点时间是()
解析:新生儿期是指从出生断脐至28天之前,新生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尤以第一周为高。所以新生儿保健的重点时间是出生后一周内。围生期一般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围生期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前囟的正确测量方法是()
对边中点连线
解析:这是一道纯记忆题,如能知道前囟的形态及其四条边的组成则较易选对。前囟由额骨和两块顶骨交接而成,它呈菱形,但因各骨的边缘呈圆弧形,故其交接成的菱形四条边并不呈直线,四个交角的大小也可因人而异。为此,对边中点连线能较客观而正确地反映囟门的大小,而对角连线则可受前述角度锐、钝的影响而不宜采用。关于C和D两个选项,从几何形态学角度也可判断它们不可能反映菱形的大小。至于E选项的周径长度,因边是弧形的,测量时难以操作。可见对边中点连线是比较客观、合理的判断指标。
[单选题]佝偻病后遗症主要表现为()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佝偻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的认识。该题错选率不甚高,为10%~15%。常见错误为选C,其次为E、B。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等三大症状,在临床上可分为四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初期和激期为活动期,激期除有上述三大临床症状外,还有血生化的改变:血清1,25-(OH)-D下降、血钙、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以及X线长骨的改变: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样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c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等。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消失、生化和骨骼X线改变逐渐恢复正常,此时重症患者进入后遗症期,除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外,无任何临床症状,无血生化改变和骨骼干骺端X线改变。佝偻病的临床分期是根据佝偻病本身病情发展而言的,正确选择必须掌握佝偻病活动期的特征性临床特征,即上述三大症状、血生化的改变和X线长骨片的改变。那么,学生对此类题目作任何改变(佝偻病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任何一期)均能融会贯通,正确选择。错选C者是根本概念错误,把激期的X线改变误为后遗症。
[单选题]高渗性脱水的临床特点是()
高热,烦渴,易激惹,可惊厥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高渗性脱水临床特点的理解记忆。选错的顺序依次为C、D、A、E。首先应注意此题是对脱水性质特点的考核,而非严重度的判断。但在选项中所给的既有脱水性质的判断点,也有脱水程度的判断点,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从主题"高渗脱水"而言,其基本特征是电解质损失量比水分少,血浆渗透压较正常高,血清钠>150mmol/L,从这一高渗脱水的生化定义出发,E项已可除外。由于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使细胞内脱水,而细胞外液容量却得到部分补偿,故循环障碍症状不明显。而低渗性失水与之相反,在失水量相等的情况下,却易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因此答案A反而是低渗脱水特征可排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和细胞内脱水,患儿可出现脱水性高热,烦渴,易激惹,神经细胞脱水可出现惊厥,因此答案B为正确选项。C、D两项均与脱水性质判断无关,皮肤弹性和尿量是作为脱水严重度的判断依据,对脱水性质的判别无特异性,因此D已不可能作为判断依据而可除外。至于C项,错选率最高是不应该的,作为脱水,不论何种性质,循环血量减少,ADH分泌增多,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尿量必然减少,尿渗透压必然增高,绝不会存在多尿和低比重。错选C是对脱水总概念不清。而错选它项则是未明确高渗脱水的基本定义及继之的病理变化,其次是混淆了脱水性质和量的判断依据。
[单选题]中度脱水,血钠126mmol/L.第1天合理补液应选下列哪组总液体量补液成分()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应用题,本题错选率达30%,错项依次为B、D、A、E。考核内容有三个层面:①不同程度失水补液总量;②不同性质失水应补液体的选择;③儿科常用补液液体的构成和渗透压的关系。学生在答题中如未全面掌握这三方面势必会错选。脱水的治疗主要是补液,补液方案包括补液量和补液种类,它有赖于对脱水程度和性质的判断;补液量决定于脱水程度,液体种类决定于脱水的性质。题目给予的条件是中度脱水,要求是第1天的补液方案(即应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按此,液体总量应为120~150ml/kg,以此为原则定下后,看题目选项只有C、D两项可人选,而A、B、E可排除。而按题目提示血钠126mmol/L(<130mmol/L),可判为低渗性脱水,因而应补充2/3张液。按此,在C、D中选择,选项C中,4:3:2液指的是4份生理盐水、3份5%或10%葡萄糖液、2份1.4%碳酸氢钠或1.87%乳酸的混合液体,其中只有葡萄糖液不产生张力,所以4:3:2液是2/3张溶液,符合题意。选项D中,2:3:1液是2份生理盐水、3份葡萄糖、1份碱性液的混合液,其电解质渗透压是1/2张,不合题意,可排除之。选B者只注意了2/3张液而忽略了总量。选择D者则只注意了总量而忽略了液体张力。选择A和E者则完全是无依据的,因为这两项在液体量和种类上均不能满足题目要求的任一点。
[单选题]动脉导管未闭时,下列哪一项体征一般是不存在的()
三尖瓣区舒张期杂音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动脉导管未闭杂音产生机制和听诊特点的理解及记忆。错选率较高,达25%。主要错选答案为C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少数选为A脉压增宽。这是一道否定题,宜选出正确答案作排除性考虑,对找出"不存在"的答案是较合理答题途径。动脉导管未闭杂音听诊的体征取决于其病理生理特点,我们顺着病理性途径就可以找出正确选项。一般情况下,由于主动脉压力较肺动脉为高,故不论在收缩期或舒张期,血液均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使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连续性杂音,故答案B叙述正确。由于主动脉血流经常流入肺动脉,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致脉压增宽,故答案A叙述正确。而动脉舒张压降低,可出现类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周围血管体征,当脉压显著增宽时,可闻及股动脉枪击声,故答案E叙述正确。在分流量大的患者,因相对性二尖瓣狭窄而在心尖部出现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故答案C叙述正确。这样就只剩下了D项,如答题时不知其正确与否,但从以上4项肯定是正确的,也只有选D了。而反过来,也可以直接看哪项是错的。由于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一般情况下,血液均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属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回流至右心房和右心室的血液减少,故不会引起相对性三尖瓣狭窄所致的三尖瓣区舒张期杂音。理解了这些就容易选出正确答案。错选答案C的原因是未理解动脉导管未闭时,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肺循环血量增加;回到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的血量也增加,导致二尖瓣相对狭窄而可产生舒张期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