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颅囟经》
题目:“纯阳学说”首见于()
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清·吴瑭的《温病条辨》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6~7个月婴儿应会的动作是()
独坐
解析:考点:1.视觉(视感知):新生儿有眨眼反射,强光、声响、疼痛等很多刺激均可引出眨眼反射。小儿生后即有视力,4~5个月开始认母亲。2.听觉(昕感知):新生儿已有听觉,当有人声响时表现为眨眼或惊吓反射,或由安静变为啼哭,也可能由啼哭转为安静。3个月可将头转向声源,6个月时对母亲的语言行明显的反应。3.味觉和嗅觉:生后最初几天味觉就表现相当灵敏,新生儿时期嗅觉在寻找母乳时起一定作用。7~8个月时嗅觉发育灵敏,第2年内能识别各种气味。4.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是由上到下的,即由头部的活动至下肢的活动,表现为抬头、抬胸、翻身、坐起、站立、行走次序。对婴儿时期动作的发育过程,可归纳为"二抬(头)四翻(身)六会坐,七滚八爬周岁走"。5.语言发育:3个月喃喃发声,5~6个月发声调音节;7~8个月会发复音;1岁后能说日常生活用语;15个月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一岁半能讲单句;2岁后能简单交谈;7岁以上能较好掌握语言。
[单选题]不属于整体望诊的是()
审苗窍
解析:考点:可在自然状况下观察患儿的神色、形态,反映的病情较为客观,故古代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四诊之首。望诊包括整体望诊和局部望诊两部分。整体望诊: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局部望诊:望头面、审苗窍、望指纹、察二便、辨斑疹。
[单选题]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措施是()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解析:考点:(1)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麻疹流行期间,易感儿童不要去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至出疹后10天。(3)凡接触麻疹的易感儿童,应予隔离观察21天。曾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者,需留检28天。(4)按照规定程序按时接受预防接种。
[单选题]夏季热的主要受累脏腑是()
肺胃
解析:考点:1.发病原因内为体质虚弱,外为夏季暑热亢盛,机体不耐暑气熏蒸。2.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亏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易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而出现多尿。肺津为暑热所伤,肺主皮毛,司开合。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肌腠闭塞,故少汗或汗闭。汗与小便同属阴津,异物同源,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津伤则饮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的证候。
[单选题]患儿,7岁,全身自汗或盗汗,动则益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少气乏力,食欲不振,平时容易感冒。舌淡,苔少,脉细弱。治疗选择()
A.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B.生脉散加减C.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D.桂枝汤加减E.金锁固精丸
解析:考点:肺卫不固证--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动则益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少气乏力,食欲不振,平时容易感冒。舌淡,苔少,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营卫失调证--症状:自汗为主。汗出遍身,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治法: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气阴亏虚证--症状:以盗汗为主,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淡,苔少或苔剥,脉细弱或细数。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