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严复
题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三育论思想的学者是( )。
解析:严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强调体育、智育、德育并重,他是我国近代最早系统论述"三育强国"的教育家,第一次明确论证了德智体三育的关系。D项,蔡元培民国教育家,主要教育观点:五育并举一一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美育代替宗教;北大校训一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办学思想一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教育独立思想。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材料:
创新是一个人人熟知的名字,但创新到底意味着什么?创新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此需要先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是创新。我们要想创新,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创新。我们有知道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我们有知道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未解决的难题,没有证明的猜想,还没有达到的技术水平等等。但这些还不是全部。我们除了知道的东西,和知道不知道的东西,我们还有不知道不知道的东西。科学研究不仅要把"知道的不知道"变为"知道",还要把"不知道的不知道"变为"知道的不知道",从而进一步把它们变成"知道"。把"不知道的不知道",变为"知道",是最高层次的、最重要的创新。连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这真是什么都不知道。做这种科研便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把不知道的不知道,变成知道的不知道,就是提出问题。所以,科学更重要的创新就在于提出问题。要开拓新知识就要能够提出新问题。但提出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通常如果能把问题讲出来,说明它还是在以前知识的范畴内,也许还不是真正的新问题。真正的新问题常常连讲都讲不出来,因为它所针对的东西,从来没人见到过,也从来没人想到过,所以连名字都没有。我们连提问题的语言都没有,有问题也讲不出来。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原始部落的故事,这个部落只有四个词是用于计数的:一、二、三、很多很多。当人们想要了解一群鹿的数量时,就会遇到讲不出来的情况。所以,要提出真正的新问题,就要让我们的想象自由奔驰,突破语言的束缚,突破数学的牢笼。当你感觉遇到了这类讲不出来的问题时,也许是一个信号:你挖掘到"大金矿"了,触碰到知识的一个新疆界了。这是令人激动的时刻,也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境。在这种没有语言、没有数学的状态下,我们如何继续往前发展,如何做研究,如何进行思考?这就是科学创新所要面对的挑战。真正的科学创新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因为这些目标和方向连名字都没有。给这些目标和方向起名字是科学创新的一部分。发明描写新知识的语言和数学也是科学创新的一部分。只有当创新结束以后,我们才能把问题讲出来,把新知识讲出来。所以,真正的科学创新无法计划,无法造势,无法成为一个轰轰烈烈的重大项目。但作为一个进行创新的科学家,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工作该如何开展?对个人来说,创新的内涵是制定美的标准。创新之前,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努力。这时每个研究人员都可能有自己对美的认知,都有看问题不同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但慢慢地,会有一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接受,从而成为美的标准,成为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这就是创新过程。科学创新和艺术创新是非常相通的。当然,科学创新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检验。实验不认可的创新是不会被接受的。牛顿发现物体运动规律就是一个创新的例子。他意识到天上行星的运动和地上苹果的坠落实际上是同一种物理现象,可是当他想定量描写这些物体的运动时,却发现自己什么也讲不出来。因为当时还没有描写非匀速运动的数学语言。所以牛顿又成了数学家,发明了微积分,使他可以写出他的物体运动定律。这也是一个物理发现出现在数学发现之前的例子。(摘编自文小刚《创新就是孩子的游戏》)
问题:
(1)文章所说的"创新"有几个层次?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如何应对科学创新所要面对的挑战?请简要分析。(10分)
[单选题]老师告诉孩子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但是有时孩子在等待红灯时看到有成人穿过马路,也便跟着过了马路,这说明( )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
解析:社会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单选题]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 )A.正确B.错误
解析: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有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考试,期中、期末和毕业时进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三种。考查与考试的结果,常用的记分方法有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优、良、中、差;甲、乙、丙、丁;及格、不及格;或者是评语)。
[单选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非发现学习。( )A.正确B.错误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单选题]埃里克森认为,大约13-19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建立自我同一性
解析:埃里克森看来,自我即与个体过去的经验相联系,又与个体面临的任务有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的形成、人生观的形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建立自我同一性是大约13-19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故选择B。A选项,0-18个月左右(婴儿期)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所谓基本信任感是指"一种充分信任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的基本感觉"。C选项,主动感是3~6、7岁(学前期),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儿童开始追求处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以为自己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D选项,自主感是18个月到3岁(儿童早期),这个阶段中的儿童已经学会了走路,并且能够充分利用掌握的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塑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吃饭、穿衣、大小便)。
[单选题]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
正式群体
解析:正式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目标,根据编制、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如学校的班级就是正式群体。故选择B。
[单选题]我国夺得世界“最佳体操选手”殊荣者是( )。
李宁
解析:李宁获得“最佳体操选手”称号。
[单选题]( )最能让学生的独立性在探索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进而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发现法
解析:发现法又叫探索法、研究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在使用发现法时,学生具有较大的活动自由,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因此发现法符合题干的描述。
[单选题]中学生王某上课玩手机,被班主任李某当场没收。王某课后向李某承认错误并要求归还其手机,被李某以王某违反校规为由拒绝。李某的做法( )。
不正确,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解析:学生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财产权等。财产权是指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手机属于学生的私人物品,班主任没收学生的手机不予归还,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