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未成年人

题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不包括(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和社会保护等。在家庭保护方面,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在社会保护方面,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第四十一条规定,"禁止拐卖、绑架、虐待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第三十七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A、B、D三项属于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C项属于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表达的情绪状态是( )。
  • 心境

  • 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特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了这种情绪状态。

  •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 《学记》

  • 解析:《学记》相传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这本书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常考内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等。故选择D。A项,《论语》是"四书"(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主要反映孔子的教育思想。除了教育思想外,还有相关的政治、道德、文化思想。常考内容:教育作用一一"性相近,习相远",庶、富、教;教育目的一一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一一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方法: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B项,《大学》是"四书"之一,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常考内容:《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项,《孟子》是"四书"之一。孟子是思孟学派代表人物,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被称为"亚圣"。常考知识:"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考才能获得知识真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等。

  • [单选题]"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 )。
  • 佛教,儒教,道教

  • 解析:"三教"分别指的是:儒、释(佛教)、道。故选择D。"九流"分别是指:对儒、道、阴阳、法家、名、墨、纵横、杂、农家。儒:孔孟儒家学派:道:老庄道家学派;阴阳:邹衍阴阳五行学派;名:公孙龙概念逻辑的学派;墨:墨子墨家学派;纵横:张仪、苏秦之纵横家,纵横于齐国之间;杂:博采各家之说见长--"兼儒墨,合名法"谓之杂家;农家:农业技术。景教:早起基督教的一支,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景教",盛行于唐代。明教:亦称"摩尼教","拜火教",信奉光明之神,起源于波斯(伊朗),唐代传入中国。

  • [单选题]课堂提问时,刘静总是第一个给出问题的答案,有时问题未清楚就开始解答,刘静的认知方式属于( )。
  • 冲动型

  • 解析: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时,有些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 [单选题]因为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 负强化

  • 解析: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处分对学生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在表现出进步明显这一行为后,老师撤销厌恶刺激,即属于负强化。故选择B。A选项,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C选项,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处罚。处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处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处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D选项,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 [单选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稳定、可预测环境的需要,属于( )。
  • 安全需要

  • 解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是安全需要。

  • [单选题]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这些观点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 启发性原则

  • 解析:启发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除了中国古代提出外,西方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提出启发性原则。故选择A。B项,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调整教学难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量力性原则的具体体现。C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D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 [单选题]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 不平衡性

  •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其中之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段是不均衡的,对应本题题干,新生儿和青春期的发展速度较快,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 [单选题]( )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 德育内容

  • 解析: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故选择B。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初中体育与健康 教师资格证-初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初中音乐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