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①②③
题目:现在化学课程倡导的理念是( )。
①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
④应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
解析: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包括以下几点: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②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③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④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由此可以看出,①②③符合。故本题选A。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教育思想家是( )。
洛克
解析: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他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故选择C。A项,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常见考点有,提出教学原则,即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教学制度,即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学思想即"泛智教育"一一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教学内容,即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即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B项,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D项,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的常见考点有,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单选题]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
初二
解析: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单选题]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建立自我同一性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婴儿期(零岁至一岁半)、儿童早期(一岁半至三岁)、学前期(三岁至六岁)、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成年早期(十八岁至三十岁)、成年中期(三十岁至六十岁)、成年晚期(六十岁以后)八个阶段。其中青年期所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常考知识点,考生要牢记各发展阶段特别是学龄期和青年期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的主要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的主要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多选题]心理学实验和相关研究证明,对理解的知识有复习的学生较无复习的学生保持效果好。如果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则保持的较少,遗忘的较多。即使只有一次复习,其保持的效果也会提高。复习是防止知识遗忘、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但复习并不等于机械重复,保持的效果也不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或所花费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复习活动的合理组织。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那么,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以促进知识的保持呢?
[单选题]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A.正确B.错误
解析: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辩证统一的,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故此题是正确的。
[单选题]我国目前主要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责任的主体是( )。
地方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故选择A。
[单选题]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热心和同情心
解析: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作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单选题]毛泽东在写给他的老师徐特立的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 )。
深远性
解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追求的应是长期育人目标,而不应只追求短期的考试成绩。长期育人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个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或许时间不长,但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从题干中毛泽东的话语可以看出,徐特立先生作为毛泽东的老师,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选题]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在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这反映的课程定义为课程即( )。
文化再生产
解析:关于课程的主要观点有:1)课程即教学科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课程指所有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种学科科目。2)课程即知识。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学科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是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的。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全部的教学要素及其运动过程。教学要素即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又包括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达成预期学习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5)课程即学习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学生实际上所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一些简单呈现的事实、知识或信息。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意义的主观体验。课程即经验。6)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即社会文化在学校生活中的反映。7)课程即社会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而是要使他们敢于建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