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材料:最近偶然看《红楼梦》,书中讲到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对她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黛玉又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你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烟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尽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放翁一联的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将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书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这是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领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在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问题:   (1)为何黛玉认为不能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体现了王维怎样的作诗境界?请简要分析。(10分)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董某由于父母离异,伤心不已,放学回家途中精神恍惚,不料被摩托车撞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学校并不知情,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故选择B。

  • [多选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与周期性同等重要吗?

  • [单选题]力求在本学期获得好成绩,争取拿到奖学金,属于( )。
  • 直接近景性动机

  • 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作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故选择B。A选项,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例如,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的动机。那些高尚的、正确的间接性动机的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而那些为父母、教师的期望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的动机作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差,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冲击。C选项,高尚动机属于间接性的远景动机。D选项,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 [多选题]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
  • 解析: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基本原理与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知识;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增强体质,陶冶审美的情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从劳动技术教育的定义和内容上可以看出,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只是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之一。

  • [单选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
  • 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故是从小学中高年级(三年级以上)开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变化。考生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段设置的新变化。

  • [单选题]在教育教学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旨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情况的评价,属于( )。
  • 诊断性评价

  •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故选择A。B项,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C项,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D项,发展性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旨在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地发展。

  • [单选题]法国学者马扎里海说:"汉人于1661年从那里驱逐了荷兰人,1885年驱逐了法国人,1874年和1944年驱逐了日本人。""那里"是指我国的( )。
  • 台湾

  • 解析: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在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1年,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后在美国的调停下,入侵"台湾"的日本军队撤退。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于1885年签订《中法新约》,法军被迫撤出"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于1944年被驱逐出台湾岛。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杰出代表的是( )。
  • 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

  • 解析: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我国的杂交水稻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故选择B。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 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 教师资格证-高中思想政治 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 教师资格证-高中美术 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 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