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一项权威调查显示,80%的食品生产者表示成本提高是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题目:在一次经济学研讨会上,针对目前国内消费价格上涨的现象,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位经济学家指出,本轮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食品价格的上涨,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流动性过剩,表现为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或经济过热现象,流动性过剩为当前物价上涨埋下隐患。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削弱上述经济学家的观点?
解析:题干中经济学家的观点: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A项指出无因时无果,从反面支持了经济学家的观点;B项指出物价上涨的原因是成本提高,并非流动性过剩,反驳了经济学家的观点;C项试图通过说明该经济学家不权威来反驳其观点,属于诉诸权威:D项还在研究不代表该经济学家的观点错误,属于诉诸无知。故本题选B。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人民警察的纪律主要有下列四个方面:政治纪律、组织纪律、( )、保密纪律。
工作纪律
解析:人民警察的纪律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保密纪律。故本题选D。
[多选题]下列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说法正确的是( )。
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解析:执法机关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并没有要求对执法过程全面公开。B、C、D三选项均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方法。A项错误。故本题选BCD。
[多选题]民警在街头巡逻时,发现一名男子似曾相识,细细琢磨下,突然想起派出所例会上提到过的一名涉嫌盗窃的人员与该男子长相相似。此时,民警应当( )。
调出嫌疑人照片仔细比对
当即追赶并截停该男子
查验该男子身份证
解析:巡逻民警对现行犯罪人员、重大犯罪嫌疑人员或者在逃的案犯,可以依法先行拘留或者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但本题中民警尚未确认该男子是否是犯罪嫌疑人,因此不能对其先行拘留。故本题选ABC。
[单选题]下列属于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8岁小学生接受长辈赠与的手表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三个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B项买卖国家保护动物属于违法行为;D项10岁小学生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A项中8岁小学生的行为属于纯获利益的行为,因此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故本题选A。
[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福尔马林不会对蛋白质产生变性作用,可用于动物标本防腐
解析:除豆类植物有根瘤菌可固氮外,大部分植物不能直接吸收空气中游离态的氮,需要经过氮的固定才能吸收。A项正确。人类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运输氧。B项正确。人体所必需的六大类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和水。C项正确。福尔马林的主要成分是甲醛,甲醛可与蛋白质反应,造成蛋白质变性,常用于动物标本防腐。D项错误。故本题选D。
[单选题]滞销:降价:促销
生病:吃药:治疗
解析:滞销后可采用降价的促销方式,生病后可采用吃药的治疗方法。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110处警工作一般原则的是( )。
指令处警
解析:根据《110接处警工作规则》第22条的规定,110处警工作实行“一级处警”和“就近处警”“分类处警”相结合的处警原则;特大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处警机制。故本题选A。
[单选题]
纺织女工林某因与工友袁某发生口角而怀恨在心,回家后将此事告知了聋哑的丈夫许某,并要丈夫教训袁某为自己出气。因丈夫不认识袁某,自己又不好出面,林某又要与其共同生活的13岁的小姑许某某一同前去,指认袁某并做帮手。次日晚,许某及其妹许某某前去教训袁某,路上遇到朋友李某,于是邀其同往,李某因酒醉就答应了。三人拦下晚归的袁某,对袁某拳打脚踢。经医疗诊断,袁某身上多处受伤,伤势轻微。袁某报案后,A区公安分局派民警肖某负责此案。但袁某以肖某系林某的同学、两人交往甚密为由,申请肖某回避。
对本案的处罚,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
林某作为教唆犯,应从重处罚
解析: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2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第14条规定,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第15条规定,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第20条第②项规定,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重处罚。A、B、D三项说法均有误,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