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1995年,某大学教授G从国内公开出版的一些报刊中剪贴收集了几十个案例分析,一一标上原文标题、原作者姓名以及报刊名称和期号,按主题整理成讲义《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复印后分发给包括H在内的数名研究生作为参考资料。H毕业后到某学院任教,在教学中,他多次引用该讲义的材料作案例评析,颇受学生欢迎。2001年,H辞职后创办了一家兼营书刊零售业务的文化公司。他把原来格式五花八门的《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输入计算机,整理成格式整齐划一、署名“G、H合编”的书稿,并于2002年1月到K出版社联系出版。G对此并不知晓。K出版社一名编辑审读书稿后,建议接受出版。社长即批准将该选题补充列入当年出版计划。签订出版合同时,H提议:在出版合同签订之日起的3个月内,K出版社负责按照有关规定完成编辑加工整理、发稿审核、校样处理等所有工作后,把符合出版要求的计算机排版文件和委托印刷图书所需的证明文件交给H;印刷装订事宜由H负责具体安排并承担相应费用;成品图书也由H到印刷厂提货,除交给K出版社50册样书外,其余均由H所办文化公司包销;K出版社不必支付稿酬,并且该书的编录费用、管理费等共10万元由H分两次支付给K出版社。K出版社同意H的提议,签订了出版合同。此后,双方均按约定履行了合同。2004年6月,K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在H所办文化公司开始批发、零售。但是,该书在市场上销售尚不到半年,K出版社、H和G以及该书所收案例的原作者们(下简称“原作者”)却都成了一件著作权诉讼案的当事人而对簿公堂。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作者Y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啸》出版后,画家F写信给Y,称其欲将小说改编成连环画交付出版,请求Y授权。不久,Y回信表示同意。F在改编中为了“抓住读者眼球”,对小说内容作了很大改动:把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女英雄、土改工作组组长张梅改写成一个时常卖弄色相的轻佻女子,对其他情节和人物也作了有违原作意思的调整、改动。2000年,全部稿件完成,F未与Y联系就将之投到专门出版美术图书的H出版社,并应H出版社要求随稿件附上了Y同意授权的信件。H出版社进行三级审稿后与F签订了出版合同。在出版过程中,H出版社曾对稿件的文字表述方式和画面作少量修改,并得到F的认可。2001年9月,连环画《海啸》出版,其封面和扉页应F的要求标明“本书根据Y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F改编”。不久,H出版社因看好《海啸》的市场走势,打算利用连环画中的一些画面配上故事朗诵和背景音乐制作成VCD音像读物出版。为能与背景音乐和画面展现时间相匹配,拟将连环画中过于简短的叙述文字换成小说原文。H出版社在与F结算其应得的稿酬时向他完整地谈了这一设想,并说明与朗诵者和背景音乐著作权人均已经达成协议,只需F同意授权就可以开始制作。F表示完全同意H出版社的做法,并与其签订了合同。H出版社以“出版配合本版出版物的音像制品”为由向出版行政部门办理相应手续后,于2002年4月出版发行其自行制作的VCD音像读物《海啸》。光盘表面和外包装上,只印有与连环画面封所用字体相同的“海啸”“H出版社出版”及作者、责任编辑、版号、定价项,其中定价和责任编辑姓名都与连环画不同,Y和F则分别作为小说作者和绘画作者署名。H出版社一直未与Y本人联系。Y直到2002年7月在书店购得连环画《海啸》和VCD音像读物《海啸》后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已经被改编出版。他阅读后对H出版社和F的做法非常不满,遂将他们告上了法庭。
[多选题]2000年,某大学教师甲写作了一部《挫折孕育着希望》的书稿,引用国内外30个实例作为素材,论证说明自信心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一一列出了参考文献来源。他向P出版社投稿未果后,找到了副主编是自己老同学的M期刊社。经过三级审稿,M期刊社认为该稿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可以帮助发表,但作品篇幅较大,只能出增刊单独登载,并且在经济上要力求不亏本。于是,M期刊社向甲提出了出版该作品的条件:甲将该作品的专有出版权授予M期刊社并提供出版资助费1万元;M期刊社赠送甲样书200册作为资助回报,但暂不支付稿酬;扣除送给长期订户的那部分后,增刊销售数若能达到2000册以上,对超过部分按11%的版税率付给甲版税。甲因十分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出版,按M期刊社提出的条件于2002年10月签订了出版合同,有效期为5年。2003年3月,以《挫折孕育着希望》为名的增刊出版,底封印有正刊刊号及其条码、增刊准印证编号。该增刊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连续重印,总销售量达到数十万册。作者和M期刊社获利不菲。为了补救以前的失误,P出版社主动与甲联系,提议将《挫折孕育着希望》改编成动漫图文本出版,由P出版社物色改编者并承担费用,而向甲以7%的版税率结付版税。甲表示同意,于是双方签订了相应的合同。P出版社约请的动漫画家乙在改编过程中,为避免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形象交替出现,将原作中对2个国内实例所作的评析删除,由于担心甲对此有异议,乙又从报刊上找了2篇依据国外实例作类似评析的文章,从中摘编部分材料并配图后加入动漫图文本。在此前后,他一直未与甲联系。向P出版社交稿时,乙因自己为书稿增加了内容而署名“甲、乙合著,乙绘图”。P出版社收到稿件后,组织人员加速处理,在一个星期内就完成了三级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等工作,发照排部门排版。该书即将付印时,P出版社为了尽量扩大销售,经总编辑批准,决定将书名改为《从沮丧中崛起》,将作者的署名方案改成“(美)A.Wedekind著,甲编译,乙绘图”,并将面封上的宣传文字“根据同名畅销读物编绘,图文并茂,直观精美”改成“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力作编译并配图,原书曾风行世界各国,累计销量2000万册”。2004年6月该书出版并热销了一阵。但是时过不久,有关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和出版违规行为都受到了追究,有关行为人不得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多选题]1995年,某大学教授G从国内公开出版的一些报刊中剪贴收集了几十个案例分析,一一标上原文标题、原作者姓名以及报刊名称和期号,按主题整理成讲义《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复印后分发给包括H在内的数名研究生作为参考资料。H毕业后到某学院任教,在教学中,他多次引用该讲义的材料作案例评析,颇受学生欢迎。2001年,H辞职后创办了一家兼营书刊零售业务的文化公司。他把原来格式五花八门的《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输入计算机,整理成格式整齐划一、署名“G、H合编”的书稿,并于2002年1月到K出版社联系出版。G对此并不知晓。K出版社一名编辑审读书稿后,建议接受出版。社长即批准将该选题补充列入当年出版计划。签订出版合同时,H提议:在出版合同签订之日起的3个月内,K出版社负责按照有关规定完成编辑加工整理、发稿审核、校样处理等所有工作后,把符合出版要求的计算机排版文件和委托印刷图书所需的证明文件交给H;印刷装订事宜由H负责具体安排并承担相应费用;成品图书也由H到印刷厂提货,除交给K出版社50册样书外,其余均由H所办文化公司包销;K出版社不必支付稿酬,并且该书的编录费用、管理费等共10万元由H分两次支付给K出版社。K出版社同意H的提议,签订了出版合同。此后,双方均按约定履行了合同。2004年6月,K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企业成功管理三十例》在H所办文化公司开始批发、零售。但是,该书在市场上销售尚不到半年,K出版社、H和G以及该书所收案例的原作者们(下简称“原作者”)却都成了一件著作权诉讼案的当事人而对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