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隐性感染
题目: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重点考学生对乙型肝炎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E",说明只看到临床假象,未从整体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角度考虑,缺乏HBV感染的知识。要点感染HBV后最常表现为隐性感染。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流行性出血热都具有典型的五期经过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题。考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综合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A",学生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的基本特性不了解;②选答"B",不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流行性出血热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③选答"C",误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人;④选答"D",说明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皮疹情况不熟悉。要点通过复习,正确认识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等典型的五期经过,但非典型患者和轻型病人症状多不典型,五期经过中可缺少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
[单选题]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性接触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对艾滋病流行病学的掌握。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为:选答"A",虽然"血液传播"也是艾滋病的常见传播方式,但以性接触最主要,应复习艾滋病流行病学内容。要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注射、母婴等途径,其中性接触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单选题]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伤寒内毒素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伤寒致病因素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C","细菌的侵袭力"与伤寒的发病有关,但不是主要致病因素;②选答"E""肠毒素"不是伤寒的致病因素,伤寒杆菌并不产生肠毒素及外毒素。应复习伤寒杆菌的致病因素。要点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是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单选题]伤寒原发性菌血症,相当于临床过程的哪一期()
潜伏期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题。考核要点为伤寒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相互关系。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B","初期"已经是伤寒第二次菌血症。应复习伤寒两次菌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要点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潜伏期,无临床表现。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进入初期。
[单选题]患者,32岁,男性,广州市人。半月前去海南省探亲,2周后突然发冷、高热、剧烈头痛,伴有呕吐,随后出现谵妄、昏迷。体格检查:颈硬,克氏征(+),巴氏征(+);脑脊液:压力稍高,白细胞0.5×109/L,生化检查正常,初步诊断为()
脑型疟疾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疟疾临床表现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A",脑型疟疾脑脊液基本正常,"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液异常;②选"B"、"C",说明对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不熟悉。两者一般无病理征,前者脑脊液呈化脓性,后者脑脊液呈浆液性。要点脑型疟疾先有疟疾的临床表现后再出现脑部症状,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血涂片可检查到疟原虫。
[单选题]以下不用于软下疳治疗的药物是()
青霉素
[单选题]患者,男,13岁,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尿少色黄、排黏液脓血样大便、里急后重、精神疲倦3天,体检发现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粪便镜检发现每个高倍视野内有白细胞15~18个。
解析:常见错误:①第1题错选"A"、"C"、"D",说明对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与周围血液细胞检查差别不熟悉;②第2题错选"A"、"B"、"E",说明对菌痢的诊断不熟悉,对第34题判断错误,或对菌痢的病原学检查不熟悉。
[单选题]患者,女.23岁,广州市人。从海南省旅游回广州2周后,出现畏寒、高热、大汗,间歇发作4日,呕吐、双侧上肢抽搐1日。体格检查:神志不清,血压正常,颈有抵抗,心、肺无异常,肝肋下1.5cm,脾肋下1.5cm,质Ⅰ度,克氏征(+),巴氏征(+)。血象:WBC11×109/L,中性粒细胞0.75,脑脊液压力稍高外,其余未见异常。
解析:第1题选答"B",患者从流行病学、体征以及脑脊液检查均符合脑型疟疾的临床表现,血片镜检查疟原虫对本病诊断有较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