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
  • 正确答案 :C
  • 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不良反应

  • 解析:药物的作用都是一分为二的,用药之后既可产生防治疾病的有益作用,亦会产生与防治疾病无关甚至对机体有毒性的作用,前者称为治疗作用,后者则称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类型有: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撤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耐受性;依赖性。

  • [单选题]患者,男性,晨僵、对称性关节肿胀、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持续5周,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同时应用免疫调节药,应用下列哪种药物不正确()
  • 正确答案 :E
  • 干扰素

  • 解析:患者诊断应为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此类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应用免疫调节药一般为细胞毒药物,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孢素、雷公藤等。它们往往为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 [单选题]下列关于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每日3次餐中与食物一起服用

  • 解析: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是血浆中1D1-C水平单纯性增加,即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人体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部分由肝脏合成;另一部分从肠道吸收。正常情况下,机体在胆固醇的吸收、合成与代谢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血浆1D1-C水平与胆固醇吸收呈正相关。同时人体内的胆固醇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故对于调血脂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伐他汀等,采用每日睡前顿服,代替每日3次服药效果最佳。由于他汀类药物能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活性,不仅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而且同时使许多与胆固醇合成有关的中间物质生成减少或缺乏,这些中间物质主要有甲-羟戊酸、法呢醇等。其中甲-羟戊酸为合成辅酶Q10的必需物。甲-羟戊酸盐缺乏时,细胞合成辅酶Q10发生障碍,产生能量受到抑制,导致细胞能量耗竭最终死亡。法呢醇与某些蛋白质(核层蛋白、G蛋白等)的C末端附近的半胱氨酸残基共价结合,使之异戊二烯化,是这些蛋白质翻译后成熟所必需的,当法呢醇合成减少,则明显影响某些重要蛋白的合成。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引起细胞内钙载,导致细胞死亡。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平滑肌细胞死亡,因而引起横纹肌溶解症。西立伐他汀由于其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横纹肌溶解症已撤出市场。他汀类一般常用剂量是安全的,但少数病人大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可使肝转氨酶升高,引起肌痛及肌炎等。由于多数他汀类药物主要是经由肝细胞内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3A4作用而被分解代谢,当该酶抑制剂合用时,会使他汀类药物血药浓度升高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性增加。这些药物包括红霉素、非诺贝特、消胆胺、烟酸、阿司匹林、环孢素、伊曲康唑等。

  • [单选题]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时,氮和热量之比应为()
  • 正确答案 :C
  • 1:(150~200)kcal

  • 解析:每日人体所需的能量由食物供给。禁食24小时后,肝糖原即被耗尽,于是体内葡萄糖的来源转由体内蛋白质的糖异生所供给,每日约耗损75g蛋白质。在禁食早期如果每日从静脉给予葡萄糖能够明显地减少蛋白质的糖异生,节约蛋白质。此外补给葡萄糖还能防止脂肪分解产生酮症。长期的肠外营养及高渗性营养液应采用中性静脉插管,24小时连续滴注。每日营养液要求:供氮0.14~0.16g/kg,热量96~134kJ/kg(24~32kcal/kg),氮(g)和热量之比为1:628~837kJ(1:150~200kcal),适量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钾氮比为5mmol:lg,全胃肠外营养液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一般应为1:2。

  • [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况下,在普通血浆蛋白结合点上用B药代替A药时,最容易产生明显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
  • 正确答案 :B
  • B药与结合蛋白有较大的结合常数(K),而且是以较大剂量给药的

  • 解析:在普通血浆蛋白结合点上用B药代替A药时,当B药与结合蛋白有较大的结合常数(K),而且是以较大剂量给药时,B药可与A药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点,引起A药结合率下降,产生明显的相互作用。

  • [多选题]可用于重金属中毒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ACDE
  • 青霉胺

    二巯基丙醇

    依地酸钙钠

    二巯基丁二酸钠

  • 解析:亚甲蓝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时,用1%溶液50~100ml静注,再注入硫代硫酸钠,二者交替使用。青霉胺可用于铜、汞、铅中毒的解毒,也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病。依地酸钙钠能与多种金属结合成为稳定而可溶的络合物,由尿中排泄,故用于一些金属的中毒,尤其对无机铅中毒效果好(但对四乙基铅中毒无效)。二巯基丁二酸钠用于酒石酸锑钾的解毒,对铅、汞、砷中毒亦有效,对肝豆状核变性有驱铜及减轻症状作用。二巯基丙醇主要用于含砷或含汞毒物的解毒,也可用于某些重金属(如铋、锑、镉等)的中毒。

  • [多选题]下列关于阿司匹林抗凝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ABCE
  • 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

    长期使用延长出血时间

    长期使用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

    肝损伤者避免用阿司匹林

  • 解析:阿司匹林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特性,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如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引起的释放反应)以及抑制内源性ADP、5-HT等的释放。其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在于使血小板的环氧酶(即PG合成酶)乙酰化,从而抑制了环内过氧化物的形成,TXA的生成也减少。另外,它还可使血小板膜蛋白乙酰化,并抑制血小板膜酶,这也有助于抑制血小板功能,采用小剂量(每日口服75mg)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进展性心肌梗塞患者能降低病死率及再梗塞率。此外,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30~50mg)可防止脑血栓形成。一般剂量阿司匹林就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5g/日以上)或长期服用,还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用维生素K可以预防。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等均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手术前1周应停用。由于维生素K的止血作用主要是通过参与凝血酶的合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凝血功能,但对血小板聚集而致出血作用不大。因此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出血倾向与维生素K的止血作用之间并无有机联系。

  • [单选题]案例摘要:患者,男性,18岁,农民。因脓性指头炎没有及时治疗,伴弛张性高热,39~40℃,来院确诊系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骨髓炎。
  • 正确答案 :

  • [多选题]案例摘要:2004年卫生部发布施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推动作用。
  • 正确答案 :

  • [多选题]案例摘要:2004年卫生部发布施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推动作用。
  • 正确答案 :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必典考试
    推荐科目: 药剂学题库 临床药学专业实践能力题库 药物化学与分析题库 临床药学专业知识题库 临床药学基础知识题库 临床药学综合练习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