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阅读《陋室铭》的课堂导入,按要求回答问题。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对上述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教师的举例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主要考查导入环节的实施。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得知教师在导入环节从古代学堂读本谈起,引出本文,既能够引发学生对古代学生读书内容的兴趣,又点明了本文在古代散文精品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一箭双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C项“教师的举例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错误,反映不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故选择C项。

  • [单选题]某版本语文教材在《济南的冬天》课文后面附录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这属于()。
  • 正确答案 :A
  • 知识系统

  • 解析:本题考查语文教材四大系统要求的区分。比喻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是现代汉语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法、语用知识,属于知识系统。故A项当选。

  • [单选题]以下是口语交际话题“说说校园里的春天”的教学构想,阅读并回答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不同的观察点.并分别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一组观察小池里的水,一组观察花园里的花草,一组观察院内的树木。课堂上先问大家都观察到了什么,再互相发问。这样学生就会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花园里的什么花开了,开得怎样”“我想知道什么树木长出了叶子,你能描述一下吗”等问题。对以上教学构想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D
  • 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应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如自我介绍、主题演讲等

  • 解析: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故D项说法错误,当选。

  • [单选题]以下是教师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课堂导语,阅读并回答问题。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母亲抚摩你发迹的双手,可曾有父亲扛起你前行的臂膀?有母亲万千叮咛时的眼眸,可曾有父亲默默无语中的守望?有母亲时刻陪伴的慈爱,可曾有父亲撑起全家的坚强?如果说母亲的面庞写满的是柔情,那么父亲的脸上刻下的就是沧桑!今天我们就走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体会童年的小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一路走来的爱与哀愁。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B
  • 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 解析:教师通过预设多种情境来引入文本,是为了渲染情感,为学生学习顺利进入文本教学奠定基础,所以B项“导语过于冗长”说法错误,当选

  • [单选题]一次语文考试后,班里同学的分数都集中在85分到90分之间,针对这种现象,分析这套试卷可能在哪方面存在问题?()
  • 正确答案 :D
  • 区分度

  • 解析:试卷的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区分度越高,越能把不同水平的受测者区分开来。

  • [单选题]学习《阿里山纪行》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现在就你游览过的地方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对这一作业的布置,评析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B
  • 该作业设计过于简单,没有说明字数,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 解析:学生可以自己把握习作的字数,不会成为负担。

  • [单选题]阅读《变色龙》教学预设(节选),回答问题。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势力眼的警官……[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要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予以启发性的纠正。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教师的预设过于简单,而且在学生思考时.没有预设引导环节

  • 解析:此环节不需要教师引导,这个环节本身就是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读文本。

  • [单选题]以下某教师对7~9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D
  • 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学会修改别人的作文,使其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 [单选题]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C
  • 鼓励学生多写,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

  • 解析:C项中的“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表述错误。故选择C项。

  •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师:什么鱼啊?生:娃娃鱼。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看到过没有?生(齐):没有。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生: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师:对了。我们以后可以到闰土的家乡去看看,大概总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还有什么问题?以下对这段教学实录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A
  • "跳鱼有脚"是教科书中一个细枝末节.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拿出来讨论

  • 解析:学生有好奇心,有好奇心而发问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跳鱼有脚"虽然是教学书中一个细枝末节,虽然这个问题提得有些幼稚,但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使学生的思维流向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如果轻率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能轻率地否定、逃避学生的问题,而是要学会巧妙使用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正途"。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必典考试
    推荐科目: 教学设计题库 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综合练习题库 教学实施题库 阅读鉴赏题库 汉语言基础知识题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教学评价题库 教学评价综合练习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