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不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题目:教师王某在课堂上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教学,王某的教学行为(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教师使用方言,违反了该法条,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故排除B,选择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故排除C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故排除D。
[单选题]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的是( )。
实行导生制
解析:道尔顿制是解决班级授课制无法适应个别差异问题而实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改传统教室为各科作业室,师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表,进度快者可提早完成学业。导生制也称为贝尔一兰喀斯特制,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一一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单选题]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是( )。
发现问题
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单选题]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不包括( )。
接纳
解析: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故选择C。A选项,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B选项,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D选项,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