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刑事责任
题目: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 )。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张、王、赵三人在一个班级,其中一人是班长、一人是团支书,还有一人是学委。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学委高,团支书的个头比王矮,张和团支书不
一样高。由此可见( )。
张是学委,王是班长,赵是团支书
解析:这是一道顺序对应问题。根据王、赵的个头比学委高,则张是学委,所以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项。
[单选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 )对教育质量的规定性。
教育方针
解析: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题干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教育方针。
[单选题]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原则。
直观性
解析: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做教具体现的是教学原则的直观性原则。故选择B。A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反映和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保证所学知识与其来源--社会实践不致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中去。C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常考古文:"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D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是苏格拉底:"产婆术"。
[单选题]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这是感觉的( )。
联觉现象
解析: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觉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的相互作用,也称为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等,这些现象都叫作联觉。
[单选题]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解析: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故选择C。
[单选题]12岁的小小是家里的老大,她的爸爸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他不允许小小继续上初中而让她辍学在家帮忙务农,以供家里的弟弟们上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爸爸的思想保守,但不至于触犯法律
解析:题干中爸爸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故B项中"不至于触犯法律"的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