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对于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都用到了哪些修辞的问题,学生们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D
愁跟春水有什么关系?这是词人弄错了
解析:本句主要用到的修辞有设问、比喻和夸张。D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单选题]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浓墨重彩的部分之一,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正确答案 :C
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解析:该结束语是拓展型,先总结归纳本课主要内容,再通过画面引出环境描写的魅力,让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多媒体画面的插入验证了环境描写的魅力,并没有拖沓之嫌。故C不恰当,当选。
[单选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课内学习计划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对该“阅读鉴赏”部分的实施建议不恰当的是()。
正确答案 :A
为了应试争取复习时间,利用两周集中完成整本书“阅读鉴赏”部分的学习
解析:每册由4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应分别讲解清楚,培养学生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能缩短时间集中学习,重教学进度而轻教学质量。
[单选题]执教《荆轲刺秦王》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与“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中“反”的用法相同的词语。下列语句中不含同类用法的是()。
正确答案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题干中“反”是通假字,通“返”。A、B、C三项中“见”“说”“知”都是通假字,D项中“亡”是词类活用中的动词使动用法,故当选。
[单选题]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人物描写,播放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视频片段,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恰当的是()。
正确答案 :C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富有趣味性
解析:题干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做法符合学习知识点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学会知识,使教学过程趣味化。
[单选题]阅读《胡同文化》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你们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觉得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众生沉默)师:我们读一段感受一下,好不好?请大家读第一段。(生读第一段)师:有什么感觉?生:有,感到语言朴实、亲切,老头子与老婆婆床上对话的方位词特有趣味。师:同学们,这样朴实的语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大家在写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写,总认为,作文的语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动”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内容都是生活化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没有写“惊天动地的事”,文章中两老头子床上的话都写了,这样看来,写作文就是--生(齐声):写生活。师:我昨天给大家发了一篇阅读的文章,叫做《汪曾祺……》。生(齐声):《……唤起青年对语言的热爱》。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也希望唤起同学们的对语文的--生(齐声):热爱!师:也希望唤起大家对语文老师的--生(齐声):热爱!师(笑):我没有这么说哦!生(齐声):笑。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文章中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特点,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人的特点。我们班有五个组。看哪一个组能够比较好地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特色。过一会儿.你们推出一个代表你们小组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恰当的是()。
正确答案 :C
教师将阅读与写作课联系起来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解析: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读和写彼此交融,相辅相成,既能增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又能提高读写能力。故C项错误,当选。
[单选题]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C
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解析:据教学常识可首先排除B、D选项;A项表述不符合《拿来主义》的特点,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固然重要,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本文更重要的在其犀利的语言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所以A项不准确;C项表述准确,当选。
[单选题]教学某版语文必修(3)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以下关于该课教学的建议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 :D
重点要学生掌握文言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大意
解析:《杜甫诗三首》的教学重点应在引导学生生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表现手法,从诗句中体会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