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题目: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相同的句子,以下学生给出答案错误的一项是()。
解析:本题考查倒装句和判断句的使用。题干和A、B、C三项都为倒装句。D项是判断句,故D项当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师在讲解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意义时,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进行总结。以下笔记中“以”的用法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解析:B项,“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中“以”作动词(属于实词)用,译为“认为”。
[单选题]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讲到这是一首送别诗,并准备推荐其他送别诗,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以下不适合推荐的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解析:A项选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项选自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D项选自高适《别董大》,都是送别诗。C项选自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故C项当选。
[单选题]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故”的意义,下列选项中的释义不正确的是()。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因此”)
解析:“桓侯故使人问之”中的“故”译为“故意、特意”。
[单选题]学习完《藤野先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纳,以下学生给出的答案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的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②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③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④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⑤那字也在讽刺我了,犹如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竞没有说。⑦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学生丁:⑤⑥句也用了比喻
解析:⑤句作者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字”活化为“人”;⑥句虽然有比喻词“似乎”,但却不是比喻句。故学生丁说法错误,当选。
[单选题]某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写景的特点,同时又列举了几篇写景散文,下面选项中符合要求的是()。
《故都的秋》
解析:A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B项,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文赋。C项,《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虽有写景的内容,但不能把它划分为写景散文。D项,《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折,是写送别的一段戏剧。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7~9年级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