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社会环境
题目: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客观基础和特定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题干表述就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是常考知识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量力性原则
解析:"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出自《学记》,意思是学生不能理解所教的知识的时候,可以暂时停下来。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处理教学内容和进程。故这句话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单选题]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
外部学习动机
解析:从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分,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儿童从事游戏、体育爱好者从事体育、数学爱好者学习数学等。相反,外部学习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此时,学习者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为了获得表扬、奖励、避免处罚、使家长高兴、取悦老师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习者是否会去持续掌握所学的知识。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论文,按要求答题。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事。青少年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作文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叶圣陶早在 1963年的一封信中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他很注重情感的激励机制。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这说明,其中50%~60%的潜力,是能够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动机而增长的。
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下列理解或做法正确的是( )。
积极评价更能提高批改作文效率
解析:作文讲评应该正面激励学生,评出学生练笔的信心和热情,所以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能够提高作文评改的效果和效率,C项说法正确。A项,"重在激发智商"说法错误。B项,批改作文的依据应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而非名家观点。D项,叶圣陶的作文批改观共有四点,一是"引导自改,突出批改的主体观",二是"肯定优点,体现批改的激励观",三是"巧于点拨,立足批改的启发观",四是"形式常新,实现批改的多样观"。材料中体现的是第二点,而选项所示为第三点,不符合题干要求。
[单选题]赫尔巴特说: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显著的标记,它使我们非常容易把握研究方向,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相反,在教育的其他一切职能中,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根据这段话和赫尔巴特关于教学的基本主张,这里的"第三者"最有可能指( )。
知识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这里的"第三者"最有可能指知识。
[单选题]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
学科活动
解析:学科活动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类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
[多选题]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单选题]坐在火车上的乘客感觉铁轨两旁的树在动而车未动。这种现象属于( )。
诱动知觉
解析:诱动知觉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树是静止的,由于车的运动,车上的人觉得车是静止的,而树是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