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对这位学生积极发言应予肯定,但对其缺点也不必避讳
题目:教学《祥林嫂》时,课堂上出现了下面的小插曲:师: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祥林嫂也有她婚姻生活的经历,那么,现在大家不妨来看一看,祥林嫂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婚姻历程呢?生:她的婚姻都不是很幸福。第一次婚姻实际上是做一个童养媳,而第二次婚姻一开始则是被逼的。虽然祥林嫂在第二段婚姻生活中也有快乐,但没有多久她老公就挂了……这位学生还没说完,就被学生笑声打断了。如果你是当堂的语文教师,你将如何处理?()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这位学生的分析有可取之处,但也有措辞问题。故C项做法最恰当。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面是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在新课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同学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收消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解析:这类课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上没有教学重点,不仅没有拓展思维,而且在文本知识上也收获甚微。
[单选题]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揉碎在浮藻间”,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讨论,下面开始交谈)生1:我们这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生2: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生3: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教师问题设置明确,能够有效指引讨论
解析:教师设置讨论题目时,重复文本内容,问题设置简单、不明确,不具有实际价值,是脱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提问,提问引导断层,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明确讨论中心议题。《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重点应围绕品味诗歌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展开,显然这段教学并没有抓住这一教学重点。
[单选题]阅读《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时把“雷峰塔”的“峰”误写成“锋”)师:这位同学字写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许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好,你来说。生1:他把“山”旁的“峰”写成了“金”旁。师:想想看,这个错误怎么造成的?生2: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生3:太粗心,没有仔细观察。师:他们两人讲得都对,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讲出来。大家再想想。生4:他没有弄清楚这座塔为什么叫“雷峰塔”。师:那就请你告诉他,行吗?生4: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山上,所以叫“雷峰塔”。它跟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旁。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从辨别字入手,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中教师以课文题目入手,通过“学生写错别字一学生纠正错别字一解析题目”的设计,从而达到辨别字词的学习。理解题目含义,为学习下文打基础。本段实录中并未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书写,如何学习本文生字新词,更未展示对表达能力如何培养等。故正确答案为B。
[单选题]教师设计“新闻与传记”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选项中适合的是()。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解析:其余三项为“语言文字应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