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题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解析:这一单元中《拿来主义》是杂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散文,《短文三篇》是随笔,杂文随笔各有特点,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应相同。且《短文两篇》中选取的两篇随笔写法又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方法。B项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这些课文都具有文学性、形象性,都具有哲理美、语言美,以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C项,是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的,这些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值得学生去对话、沟通、评判。D项是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注(实验)》的精神出发而设定的教学行为。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下面是一位教师鉴赏这一内容的课堂实录。师:我们如果把[端正好]改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该如何来描写呢?(学生5分钟准备)生: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气爽的晴朗秋景图:抬头望,碧空万里,白云飘动;低头看,黄花盛开,遍地金色。天蓝云白,遍地花黄,霜叶如火,色彩斑斓。师:这两位同学的描写截然相反,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景,究竟哪一个合理呢?生:我认为哀景更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西风紧”“雁阵”“凋零的黄花”等意象,这样就能很好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在离别时内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认为乐景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蓝天白云”“黄花”“霜林”等意象,从色彩上就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生:老师您也说过用乐景写哀情,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哀。师:其实刚才大家的争论,正代表了学术界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此时崔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是不言而喻的。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支曲子?(一学生朗读)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紧”“染”应该突出。生:应该读出愁苦之情。师:好,我们一齐朗读这支曲子。(学生齐读[端正好])以下对此课堂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争论,不利于课堂的正常进行
解析:学生之间的争论,既是对学生个人见解的尊重,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