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以上均是

题目:出现循环负荷过重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治疗循环负荷过重应采取措施是:立即停止输血(输液);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于床沿下,四肢用毛毯围着保暖;氧气吸入(湿化瓶内置50%酒精溶液);使用镇静药吗啡或度冷丁,倘若有昏迷、休克和严重肺及支气管疾病者禁用;快速利尿但有休克应慎用;平喘药与强心药注射时应观察患者的心率和心律;血管扩张剂在使用药时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对发作同时伴有高血压者尤其适用。如血压下降,应立即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降低周围血管张力,减少回心血量和解除支气管痉挛;也可考虑静脉穿刺或切开放血,以减少过多的血容量。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哪项不是造成溶血反应的原因
  • 以上均不是

  • 解析:溶血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发生红细胞破坏,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且反应严重,而Rh等血型引起的溶血反应则较轻。然而,输注过期血与输血时使用过细输血针头也会导致溶血输血反应。

  • [单选题]输血过敏性反应大多数是有何原因所致
  • 血浆蛋白

  • 解析:过敏性反应实际上包括单纯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更严重的呼吸障碍、休克等临床表现。其原因多半是由血浆蛋白过敏所致,包括多次输血刺激受血者产生抗IgA的抗体,当再次输血可引起严重反应;或由于IgE抗体特异性所至的过敏体质;或被动获得性抗体;免疫球蛋白聚体所致;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易发生类过敏反应以及对输注器械过敏所致

  • [单选题]输血后发热反应的诱因主要是
  • 以上均是

  • 解析:输血后发热反应是由于多种微量物质,尤其是细菌性致热源所致.另外,还可能由于受血者产生了抗白细胞的抗体或(和)抗血小板的抗体或(和)血浆蛋白抗体,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可发生发热反应.也可以是轻度溶血性或细菌性输血反应所致.

  • [单选题]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必须考虑溶血性输血反应
  • 以上均是

  • 解析:出现下列情况必须考虑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出现腰背疼痛、脸色潮红、发冷发热、尿呈酱油色等,手术麻醉中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压下降,伤口过度渗血。迟发型溶血多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输血后发生无其他原因的发热、贫血和黄疸。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肾功能衰竭。

  • [单选题]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后首先应进行
  • 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 解析: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后首先应立即终止输血,并且予以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或氢化考的松静滴;碱化尿液可选用5%碳酸氢钠静滴,6~12小时后可重复应用;根据尿量、尿色,补液可选用生理盐水或/和葡萄糖盐水,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输入相配合的新鲜同型血或冷沉淀,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或单采血小板;维持血压,如出现休克,可选用阿拉明或(和)多巴胺;合并DIC的患者,应用肝素治疗;为防止肾衰,应记录尿量,维持尿量100ml/小时,可适当给予利尿剂。经上述处理仍然少尿或无尿者,可行血液透析;严重病例应尽早进行换血治疗;其它:四肢厥冷时要保暖,发热时行物理降温(使用冰袋,切忌用酒精擦浴),呼吸困难或肺气肿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给氧吸入。

  • [单选题]导致循环负荷过重的易患人群是
  • 以上均是

  • 解析:大量快速的输注血液制品极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重则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老年人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 [单选题]输血所致高血钾症心电图特点有:
  • 以上均是

  • 解析:输血所致高血钾症患者可出现心房或心室颤动,甚至心室停搏而死亡。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尖呈帐篷状,P波低宽或消失、P-R间期和QT时限延长、ST段下降、QRS波异常。

  • [单选题]输血后紫癜的易患人群是
  • 有妊娠史的妇女

  • 解析:输血后紫癜较罕见,多见于妇女,尤其是有妊娠史的妇女或有输血史患者,主要是由于受血者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献血者有相应抗原的血小板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附着到受血者血小板后被吞噬破坏。

  • [单选题]输血后紫癜临床特点是
  • 以上均是

  • 解析:输血后紫癜临床特点是:多见于有妊娠史妇女或有输血史患者,多在输血后5~10天发病,起病急,出血可连续2~3天,并在1~2周后恢复,2个月内血小板恢复正常,多为自限性疾病;全身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瘀点瘀斑,血尿,便血和呕血,甚至休克;外周血血小板可低于10x109/L,骨髓示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无血小板生成障碍。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第八章输血相关性疾病题库 第七章输血不良反应题库 第六章造血干细胞移植题库 第五章造血细胞因子题库 第九章特殊情况的输血题库 第十章输血与感染及肿瘤复发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