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90~160次/分
题目:足月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重度营养不良突然死亡原因最可能是由于()
自发性低血糖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在全面记忆掌握营养不良的病理性改变基础上,结合学生以往的病理生理基础判断何种病因可致突然死亡。该题错误率甚高,达60%,因所供答案几乎都可致死。按错答比例高低依次为心肌变性,心功能不全,低钾血症和免疫功能低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营养不良的病理性改变主要是代谢异常和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低下。对此题判题中需注意的是题干的两个限定词:①重度(营养不良);②突然(死亡)。答案A、B、D均属代谢异常,但它们对机体影响的严重性不同。低钾血症虽可因心律失常而致死,但突然死亡一般是急性发生的低钾血症。营养不良的低钾是整个细胞液低渗状态的表现之一,是渐进性发生的,较少发生因急性低钾引发心肌膜电位的急骤改变而致突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低钙血症除非引起喉痉挛时可致死,但也需有(气道梗阻)一个缺氧致死过程,而并不会"突然"死亡。低血糖涉及全身供能匮乏,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脑供能90%来自葡萄糖,脑的葡萄糖完全来自血循环,即使正常人,脑内的糖原贮存量亦极低,当血供阻断或血糖极低时其贮存量只能支持脑代谢3~5分钟。重度营养不良患儿本身贮存的糖原几已耗竭,外源供给不及时或不均匀时可发生严重自发性低血糖而"引起昏迷甚至猝死",这也是教科书在本节各病理生理改变中唯一直接、明确提及的猝死原因。心肌变性、心功能不全是慢性过程而非指急性心功能不全,不是猝死原因。免疫功能低下使严重感染,按病理过程也不可能"突然"死亡,因此此题是需在记忆基础上运用病理生理学基本知识判断,但审题中注意关键词前的限定性定语也很重要。
[单选题]动脉导管未闭时,下列哪项体征一般是不存在的()
三尖瓣区舒张期杂音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动脉导管未闭杂音产生机制和听诊特点的理解及记忆。错选率较高,达25%。主要错选答案为C.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少数选为A.脉压增宽。这是一道否定题,宜选出正确答案作排除性考虑,对找出"不存在"的答案是较合理答题途径。动脉导管未闭杂音听诊的体征取决于其病理生理特点,我们顺着病理性途径就可以找出正确选项。一般情况下,由于主动脉压力较肺动脉为高,故不论在收缩期或舒张期,血液均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使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连续性杂音,故答案B叙述正确。由于主动脉血流经常流入肺动脉,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致脉压增宽,故答案A叙述正确。而动脉舒张压降低,可出现类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周围血管体征,当脉压显著增宽时,可闻及股动脉枪击声,故答案E叙述正确。在分流量大的患者,因相对性二尖瓣狭窄而在心尖部出现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故答案C叙述正确。这样就只剩下了D项,如答题时不知其正确与否,但从以上4项肯定是正确的,也只有选D了。而反过来,也可以直接看哪项是错的。由于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一般情况下,血液均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属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回流至右心房和右心室的血液减少,故不会引起相对性三尖瓣狭窄所致的三尖瓣区舒张期杂音。理解了这些就容易选出正确答案。错选答案C的原因是未理解动脉导管未闭时,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肺循环血量增加;回到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的血量也增加,导致二尖瓣相对狭窄而可产生舒张期杂音。
[单选题]佝偻病极期的表现,错误的是()
血钙浓度正常,碱性磷酸酶明显降低
解析:佝偻病极期,血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单选题]心脏听诊肺动脉区P2固定分裂、亢进,提示()
房间隔缺损
解析:心脏听诊肺动脉区P2固定分裂、亢进,提示房间隔缺损。
[单选题]除了哪项,均符合风湿热()
关节畸形
[单选题]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补体C3恢复时间多为()
8周以内
[单选题]一新生儿,生后2天出现黄疸,5天稍重,以后逐渐减轻,10天后消失,患儿吃奶、睡眠好,可能的诊断为()
生理性黄疸
解析:生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后逐渐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后逐渐消退,最长可延迟至3~4周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05.2μmol/L(12mg/dl)。
[单选题]触诊及水冲脉()
动脉导管未闭
[单选题]双肺听诊可闻固定的中小水泡音见于()
支气管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