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黄袍加身
题目:下列成语中,源于赵匡胤陈桥兵变故事的是( )。
解析: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与赵匡胤相关的成语还有:杯酒释兵权。故选择A。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出自《论语·季氏》。出自<论语》的成语还有:欲速则不达、以身作则、以德报怨、循序渐进等。破釜沉舟:源于项羽的巨鹿之战。与项羽有关的成语还有: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力能扛鼎。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呜,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与祖逖有关的成语还有:击楫中流。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汪老师在班上设立"坏学生"榜,那些爱打闹、不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不合理,没有尊重学生人格
解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关爱学生"规定,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题目中的王教师设立"坏孩子"榜,属于侮辱学生尊严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故选择B。
[单选题]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育人为本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故选择D。
[单选题]下列哪项观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
教育应该使学生主动、生动、愉快地发展
解析: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单选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作( )。
原型
解析:对解决问题有启示作用的事物是原型。
[单选题]有位学生已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但在运算11+3x7=?时,还是把11与3加起来再乘以7,这是受( )影响的表现。
定势
解析:定势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此题属于定势的阻碍作用。
[单选题]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解析: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处在惩罚与报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只依据行为结果来判断对错,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单选题]当一个人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个是印象形成中的( )。
晕轮效应
解析: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当一个人外表很有魅力时,产生晕轮,影响我们对她其他特点的认识。故选择A。B项,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C项,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D项,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单选题]经过暑假的努力学习,小英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他的班主任却对其进步持怀疑态度,这一现象是( )。
维持性期望效应
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语言的效应;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单选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爱弥儿》
解析: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1762)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考点点拨:本题考查教育学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教育学创立与变革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应主要识记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卢梭与《爱弥儿》、康德与《康德论教育》、洛克与《教育漫话》、裴斯泰洛齐与《林哈德和葛笃德》、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与《人的教育》、斯宾塞与《教育论》、乌申斯基与《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等。